第一篇:印度支那问题 背景文件 议题:印度支那问题 委员会:日内瓦会议 广州市第二中学 模拟联合国大会·2011 目录 欢迎辞 1、 委员会介绍 2、 议题及背景介绍 2.1 印度支那介绍 2.2 印度支那问题的历史由来 2.3 印度支那战争 2.4 印度支那政治现状 3、参考资料 欢迎辞 尊敬的各位代表欢迎你参加广州市第二中学模拟联合国 2011 大会! 本次广州市第二中学模拟联合国会议 1954 日内瓦会议的议题为 “印度支那问题” ,希望各位代表可以在本次会议中充分展现自己对 国际局势的洞察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还应结合冷战的大背景,及各国 在此历史时段的国内因素等,考虑更多深层次的问题。 在真实的 1954 年,日内瓦会议的其中一个议题就是关于恢复 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1954 年 5 月 8 日,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谈 判开始。与会国家队中、苏、美、英、法五大国外,还有越南民 主共和国以及被法国占领的南越、老挝和柬埔寨。经过各国政要 的奔波斡旋,交战双方分别达成了在越南、老挝、柬埔寨停止敌 对行动的协定。但美国代表没有在会议最后宣言上签字,这又为此 后美国干涉印度埋下伏笔。 若真有如果,你是否能够创造历史,改变未来? 诚盼你精彩的表现,愿你我共聚四月的二中! 1、 委员会介绍 1954 年 2 月 28 日,由苏联倡议,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 会议上达成协议,定于同年四月举行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 和印度支那问题。除苏联、美国、法国、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参加会议的全过程外,同这两个问题有关的其他国家也派代表分 别参加各有关问题的讨论。 日内瓦会议的后期,即从 5 月 8 日开始讨论印度支那问题, 参会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兰西共和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 合王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美利坚合众国、越南民主共和 国、越南国、老挝王国、柬埔寨王国 2、议题及背景介绍 2.1 印度支那介绍 印度支那是指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地带,即中南半岛。在本文 件中指前法属印度支那三国,即越南、老挝、柬埔寨。 法属印度支那是法兰西殖民地在东南亚的一部分,实行联邦制, 其组成包括今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兼领从清帝国手上获得的广 州湾(今中国广东省湛江市)租借地,首府位于河内。 1858 年 9 月,法国人在越南中部的岘港登陆,要求在岘港设立 领事馆等,被越南政府拒绝,法国因此而占领岘港。1861 年,法国 占领了西贡(今胡志明市) ,六年后又占领了南圻,并将其更名为交 趾支那。为了拥有整个越南的宗主权,法国与中国爆发中法战争,并 在 1作文883—1885 年的期间占领了越南中部和北部及柬埔寨,将越南中 部更名为安南,北部更名为东京。1885 年,中法签订天津条约,大 清正式放弃越南的宗主权。1887 年 10 月,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正式成 立。随后在 1893 年的法暹战争(暹为暹罗,即泰国)中,老挝也被 收入法属印度支那联邦之中。虽然法国拥有中南半岛地区的实际统治 权,但之前各王国的皇室仍被当作傀儡一般地被保留。 越南于 1945 年 6 月宣布独立,1945 年 9 月 2 日越南民主共和国 成立,1949 年 6 月保大皇帝在越南南部成立越南国,两国分治北纬 17°线南北。 老挝于 1945 年 10 月 12 日宣布独立。 柬埔寨于 1953 年 11 月 9 日宣布独立。 2.2 印度支那问题的历史由来 图为英法两国侵占东南亚的顺序图 19 世纪 40~50 年代.法国开始武装入侵越南,1862 年 6 月强 迫越南签订了第一个 《西贡条约》 把越南南部六省变为法国殖民地。, 1874 年 3 月,法国迫使越南签订第二次《西贡条约》,在条约中法 国“承认”越南“独 立自主”,但须由法国主持越南的外交,借以否认中 国的“宗主权”和确立法国在越南的特权地位。1875 年 5 月,法国将 这个条约通知清政府,并要求中国约束黑旗军。清政府一再强调中国 对越南的“宗主”保护责任,并指出在越军队是应越王之请去“剿匪”的。1877 年,越南照例遣使来中国朝贡,法国也未加阻止。1883 年,法 国全面侵略越南,迫使越南签订了越法《顺化条约》,越南承认并接 受法国的保护权。1884 年 6 月, 法国强迫越南签订了第二次越法 《顺 化条约》,确立了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中法战争结束后,1885 年 6 月,中法正式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法新约》),清 政府承认了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 18 世纪末,暹罗(即今泰国)与安南(即今越南)瓜分了柬 埔寨,各得柬埔寨的一半宗主权。于 1863 年迫使柬埔寨国王诺罗 敦签订《法柬条约》,使柬埔寨沦为法国的保护国。1867 年,法国 又迫使暹罗(泰国)签订《法暹条约》,使暹罗放弃对柬埔寨的全部 宗主权。法国为了扩大在印度支那半岛的殖民统治,并且为了和已经 统治了缅甸的英国殖民主义者争夺, 继续从东部向暹罗逼进。1885 在 年英国侵占整个缅甸后,1893 年法国以战争相威胁,逼迫暹罗(泰 国)签订条约,把湄公河以东地区划归法国。 老挝在被并入法属印度支那联邦前为暹罗(即今泰国)的四 个属国——琅勃拉邦、万象、川圹、占巴塞,后法国在法暹战争 中失败后将老挝并入法属印度支那联邦。 1940 年 9 月, 亲纳粹的维希法国默许日本的军事力量进入越 南北部。中南半岛对日本的太平洋与东南亚战略提供了极大的方 便,很快日本以法属印度支那为跳板占领了荷属东印度。同时, 日本保留了法国的殖民政府结构,主要的管理权仍操在法国官员 手中。1945 年 3 月 9 日,法国解放,德国的势力不断败退,美国 也在太平洋上不断逼近日本本土,日本政府因此决定全面加强对 中南半岛的控制程度。日本驱逐了法国官员,宣称中南半岛为日 本保护下的“独立”国家。在此期间,印度支那的反殖民力量在 美国和中国的支持下发展起来以对抗日本。 战后,法国试图恢复在中南半岛的统治,在中国军队于 1946 年 3 月 7-18 日撤回后,1946 年 3 月 18 日,法国军队开入越南北 部地区,同时法国挟持越南阮朝末代皇帝保大在越南南方的西贡 成立越南国,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 2.3 印度支那战争 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后,戴高乐将军代表法国提出对印度支 那的拥有 权,并派出由勒克莱尔将军率领的远征部队。此时,东南亚所有地区 都希望摆脱 19 世纪欧洲殖民主义的重负。 印度支那人(严格来说是越南人)的独立运动主要集中在北部。因此,胡志明决定在河内(印度支那古老的首都)成立严格意义上的 越共联盟政府,宣称要废黜保大国王。法国对此做出了反应。首先, 法国在北部第二主要城市海防港口附近与越南人民军开战。接下来, 法国于 1946 年 11 月 23 日重炮轰击了海防,造成 6000 人死亡。 越盟开始采取报复行动。武元甲将军率领人民军包围了河内。1946 年 12 月 19 日,双方在河内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翌日,胡志 明发表《告越南人民书》 ,号召全国抗战。战争初期,法军投入 10 万 兵力,后在美国援助下逐步增兵,至 1954 年春达到 48 万人(含西贡 军队 33.4 万人) 。越军从 8 万人逐步发展到 33 万人,并拥有人数众 多的地方武装和民兵游击队。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印支军队防御阶段(1946.12~1947.12) 法军凭借兵力优势采取速战速决方针,首先侵占河内、海防等城 市, 控制红河三角洲; 同时在岘港登陆, 占领广治、 顺化等中部城市, 对越军实行南北分割。越军以部分兵力在河内等大城市牵制法军,主 力撤往农村和山区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至 1947 年秋,法军占 领越南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对越北根据地形成包围态势,并于 10 月 7 日出动 2 万多兵力发动秋冬攻势,分三路进犯越北根据地,企图 消灭越军主力、摧毁其领导机构。越军以诱敌深入、分割围歼战法于 12 月 22 日粉碎法军进攻,歼敌 6000 余人,取得越北战役的胜利, 粉碎法军的速战速决计划。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相持阶段(1947.12~1950.12) 面对战争旷日持久的不利形势,法军改变战略,实行“以越制越、 以战养战”方针,对占领区进行“绥靖”,对解放区加紧蚕食和扫荡,扶 植西贡政权并扩充其军队。1949 年 6 月,前国王保大在西贡建立“越 南国”,组建“国民军”。7 月和 11 月,法国分别与老挝和柬埔寨签订 条约,企图使对柬、老的占领合法化。越南建立正规军、地方军、民 兵游击队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采取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的方 针,以营、连为单位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并组建机动部队实施运动 战。1949 年 11 月,越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进一步扩充军事力量; 1950 年 1 月起与中国、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建立外交关系, 国际地位逐步提高,抗战力量得到加强。7~8 月间,中国军事顾问 团应邀赴越。9 月 16 日,越军在中国支援下发动边界战役,攻占东 溪、七溪等重要据点,至 10 月 23 日共歼敌 8000 人,收复高平、谅 山、太原、老街、和平等市镇,巩固并扩大了越北根据地,打通了中 越边境交通线,掌握北部战场主动权。同年 4 月和 8 月,柬埔寨高棉 抗战政府和老挝寮国抗战政府先后成立,积极开展抗法武装斗争。 印支军队反攻阶段(1950.12~) 1950 年 12 月,法美签订军事援助协定。美国开始插手印度支那 战争,把大量武器装备运进越南,并派遣军事顾问团帮助组建西贡军 队。1951~1952 年,越军为控制北部战场主动权,大力开展运动战, 先后发动红河中游、和平、西北等反攻战役。在中部和南部战场,游 击战蓬勃发展,解放区逐步扩大。老挝、柬埔寨的抗法战争亦不断取 得新进展。 1951 年 3 月,越、老、柬组成联合阵线,在战争中互相支持、 密切协同。1953 年春,越军协同寮国战斗部队发动上寮战役,解放 桑怒。同年秋,法军在美国顾问参与下推行“纳瓦尔计划”,强化对占 领区的统治,组建机动部队,增强军事实力,企图在 18 个月内消灭 越军主力,夺回战场主动权。11 月,法军空降兵占领越西北重镇奠 边府。 1953~1954 年冬春,越军开展整军运动,随后在越西北和西原 地区发起战略反攻。与此同时,寮国战斗部队在越军配合下解放北部 丰沙里省、中部甘蒙省和南部阿速坡等地;柬埔寨抗法武装解放东北 地区。至此,纵贯印度支那三国的战略交通线完全畅通。1953 年 11 月 9 日,法国承认柬埔寨独立,把权力移交给王国政府。1954 年 3 月 13 日~5 月 7 日,越军对驻奠边府法军发起进攻,经 55 天激战歼灭法 军 1.6 万余人,俘法军司令卡斯特里准将及其指挥部全体人员。 2.4 印度支那政治现状 越南共产党与越南国民党合作组成了北越的第一届内阁。南部的 英军则逐步归权与印度支那原有的统治者法国。经交涉,法国同意北 越以法兰西联邦的成员身份独立,却不愿让越南统一。这种对立引发 了印度支那战争。越南国民党:在 1930 年代中期,该党因为胡志明 的越南共产党成立而进一步式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越南被日 本占领,而两党的军队则稍有合作抗敌,争取越南独立。可是在一次 争执后,胡志明则清算了越南国民党,而他所领导的越盟则成为当时 越南唯一的反殖武装力量。 1949 年末,西哈努克同严森波首相以及议长游格前往巴黎,进 行争取独立的谈判。结果,签订了一个新的法柬条约,从而代替了 1863 年和 1884 年的两个条约。根据这个新条约,柬埔寨仍为法兰西 联邦成员,其政府在外交方面享有部分权力,例如接受外国使团,经 法国批准可以向外国派遣使者。此外,在一些地区包括马德望和暹粒 省行使军事自治权。但是财政、国防、关税、治安等大权仍控制在法 国殖民当局手里。但柬埔寨境内存在大量的共产党游击队和伊沙拉抵 抗组织,柬埔寨当局对国土的控制非常有限。 1945 年 10 月 12 日,老挝佩差拉亲王宣布独立并建立伊沙拉 临时政府。1946 年, 法军重返老挝, 伊沙拉政府流亡到泰国。1949 年 7 月,法国与老挝万象政府签订《法老协定》,给予老挝“法 兰西联邦内的独立”。老挝临时抗战政府宣告解散。1951 年,老 挝万象政府任命梭发那·富马亲王为首相。1950 年,伊沙拉阵线被 重新建立起来,成立了以苏发努冯亲王(梭发那·富马亲王弟)为总 理的寮国抗战政府。此时老挝境内形成两个政府并存的局面。 3.参考资料 《孟戴斯-朗斯和他的外交政策》 《越南通史》 《艾登回忆录-清算》 维基百科 互动百科第一篇:印度支那问题 ? 军事历史研究% 2009 年第 4 期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与冷战 中国的援越抗法与美国的援法反共 高嘉懿 摘 要1946 到 1954 年间在印度支那地区发生了一场抵抗法国殖民主义的战争, 即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起初, 这只是一场法国与越盟之间的反殖民主义的民族独立战争。但由于特殊的全球冷战背景, 中国与美国纷纷涉入, 使这场战争染上了冷战的色彩, 成为 除朝鲜半岛外, 中美较量的另一个战场。关键词印度支那; 亚洲冷战; 援越抗法; 援法反共 中图分类号E29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3451( 2009) 04- 0081- 12 作 者高嘉懿,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法国试图重返其在印度支那半岛的前殖民地 ! , 遭到胡志明 领导的越盟 ? 的抵抗, 爆发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国内外关于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论文和著作并不少见, 且视角丰富, 其中颇为重要 的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援越抗法政策对这场战争的影响, 二是对美国对印支战争政策的转 变及逐步加大干涉, 最终陷入印支泥潭而不能自拔。本文也关注这两个问题, 但是以往的 论文偏重关注其中一方面, 没有厘清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力图凸现亚洲冷战背景 的变化对这场战争的影响, 强调中苏同盟的结成以及中国的援越抗法对美国远东政策的 转变至关重要, 使美国开始逐步加大对法国的援助。 一、战争初期越法寻求外援及其结果 二战期间, 印度支那地区被日军占领, 法国殖民当局的控制力度大大减弱, 各类民族 主义组织涌现, 其中胡志明领导的印度支那共产党力量最为强大。在抵抗日军运动中, 胡 志明的越盟得到美国战略情报局( Of fice of St rat eg ic Serv ices, 简称 OSS) 的大量帮助, 力 量发展很快, 使得胡志明对美国产生良好印象, 认为美国将会帮助越南走向独立。 ! 法属印度支那包括越南、 老挝、 柬埔寨三个国家, 其中最重 要的地区是越南 南部的交趾支 那, 此为法国直 辖的 殖民地, 其余则为法国的保护国和保护领。二战期间被日本占领。? 二战期间, 日本以印度支那地区为跳板取道南进, 法国殖民当局无力阻挡日军入侵, 使得印度支那地区出 现权 力真空, 大大刺激了民族主义的发展, 尤其是越南。在越南的各 类民族主义组织 中, 胡志明领导 的印度支那共产 党力 量最为强大。为了建立统一的抗日抗法民族阵线, 印度支那共产党组 织建立了& 越 南独立同盟? , 简称越盟, 强化 了民 族主义的性质, 号召全国各界人士统一合作, 为民族独立运动而奋斗。 # 81 # 世界军事 #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与冷战 1945 年 8 月, 日本宣布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当时, 印度支那地区处于权力真 空时期, 法国的殖民官员被日本关押尚未释放, 盟军统帅部所决定的将分南北两区占领并 受降的英国与中国国民党部队也未到达。值此良机, 越盟发动八月革命, 推翻日本扶持的 越南皇帝保大, 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但是新政府面临着很多问题, 粮食危机、 经济困 顿, 更重要的是还面临外部势力的入侵, 尤其是法国力图恢复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9 月 5 日, 中国国民党部队进入越南北部临近中国边界的高平地区, 9 月 9 日占领河 内, 准备接受日军投降。同时, 9 月 12 日英国部队也进驻越南南部, 并帮助法国殖民者卷 土重来。9 月 23 日法国军队武力接管西贡, 并逐步控制交趾支那。胡志明对于中国国民党一向没有什么好感, 他曾在中国入过监狱, 受过国民政府迫 害, 况且蒋介石支持的越南民族主义人士是越南同盟会和国民党, 与胡志明的政见不同。另一方面, 对于昔日的殖民统治者法国, 胡志明等人更是厌恶。因此胡志明希望越南民主 共和国能尽快得到国际承认, 尤其是得到势力最为强大的苏联和美国的支持, 以维护民族 独立, 阻止法军进入越南。胡志明于 9 月下旬致信斯大林, 告知& 越南现存政权是在胡志明领导下形成的, 它推 翻了保大帝国统治, 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 新政府对全国有支配权。并希望得到苏联帮 ? 助。10 月下旬再次写信, 告知越南民主共和国是根据?大西洋宪章%及?联合国宪章%建立 的主权国家。法国无视联合国和平决议, 于 9 月 23 日对西贡发起攻击, 越南人民将力图 抗击法军, 希望能在联合国的帮助下, 阻止法国势力的入侵[ 1] 。但是这些信件没有得到 苏联的回复。对于美国人, 胡志明等越盟领导人一向很有好感。武元甲在新政府成立仪式上说, & 美国 ((为越南抗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伟大的美利坚共和国是我们的好朋 友。[ 2] 112- 113 10 月 17 日, 胡志明写信给杜鲁门, 告知越南民主共和国是合法政府, 应该成 ? 为远东顾问委员会的代表, 而 不是法国殖民当局[ 3] 。没过几天, 又写信告知日本投降 后, 依据?大西洋宪章%和旧金山所签署的?联合国宪章%, 越南民主共和国得以成立。然而 法国殖民者在 9 月 23 日攻占西贡, 企图强行占领越南, 这种行为违背了联合国和平条约。况且法国在二战时曾背信弃义, 与日军媾和, 因此越南人民将坚决抵抗法军, 希望美国能 够支持[ 4] 4- 6 。不过这些信也都石沉大海, 没有得到回复。由于得不到外界帮助, 胡志明只得一边借助中国部队来阻扰法国北进, 一边准备与法 方谈判。他向蒋介石表示尊重, 并容纳国民政府所支持的越南国大党和同盟会的人员进 入政府, 还于 11 月 11 日宣布自愿解散印度支那共产党[ 2] 122- 123 。另一方面, 他向法方提 出同意法国回到越南的五个条件, 即1、 法国政府承认越盟政府; 2、 越盟承认法国在越南 有五到十年的宗主权; 之后, 法国政府要给予越南独立; 3、 这五到十年中, 越南享有内部自 治权; 法国政府能任命个人在不同行政部门担任主管以抵抗外部侵略; 4、 法国政府在越南 [ 5] 107 的工业和商业领域享有优先权; 5、 法国人可以担任越南外交顾问 。但是, 蒋介石政府考虑到自身利益, 与法国签订了协议, 决定中国占领军从 1946 年 3 月起撤出越北地区, 交给法军接管[ 6] 739- 742 。如此, 胡志明只得向法国表示愿意谈判。1946 年 3 月 6 日, 以胡志明五点条件为基 础, 签订了法越协议。在这个协议中, 越盟同意接受法军代替中国军队, 同时法国政府承 # 82 # ? 军事历史研究% 2009 年第 4 期 认越南是& 自由国家?, 有自己的政府、 议会、 军队和国库, 属于印度支那联邦和法兰西联 邦。3 月 9 日, 法军开始进入河内。虽然法越暂时达成妥协, 但因南部的交趾支那问题再次引发矛盾 ! 。之后, 法越关系 直转急下, 最终因海防事件而破裂 ? 。12 月 19 日爆发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越南北部 成为主战场。法国的军事行动进展得并不顺利。法国远征军遭遇了越盟的顽强抵抗, 虽然法军很 快占据了大部分城市, 但是迟迟无法解决山地丛林里的游击队。由于国内政局的纷扰动 荡, 国民经济也未恢复, 这场战争对于法国而言无疑雪上加霜, 特别是当国际舆论也不支 持法国行动的情况下。印度、 缅甸等亚洲国家非常反感殖民主义, 不断批评法国的军事行 动。在锡兰、 马来亚、 新加坡、 缅甸和印度, 码头工人拒绝为装载战争物资和军队前往印度 支那的法国船只服务。缅甸与印度限制法国飞机在他们的机场加油, 并且限制通过他们 的领空[ 7] 。英国工党政府起初是支持法军行动的, 希望能尽快稳定印度支那局势, 以免波及马来 亚。1947 年 1 月下旬, 英国政府答应法国的请求, 提供军队和武器援助。但是不少议员 及普通公众反对政府对法国的援助。而且此时, 英国自身面临印度和缅甸独立问题。为 避免激起亚洲民族主义者的对抗, 英国政府对于印度支那问题尽量规避, 对法国的支持也 很有限, 期望印支问题能够和平解决[ 7] 。美国则谨慎地向法国表示自己的关注。国务院内负责亚洲事务的官员关注美国在亚 太地区的威望, 秉承罗斯福反殖民主义的精神, 希望政府进行道德干预, 平息战乱。国务 院东南亚与菲律宾事务负责人莫法特( A bbot M of fat ) 于 1946 年底到 1947 年初率团访问 东南亚, 与东南亚各国讨论印度支那问题。他表达对战争的忧虑, 呼吁美国进行调停。认 为即使法国的军事行动成功, 弥漫的仇恨也会削弱法国的统治, 并威胁到所有西方国家在 东南亚的利益。他相信苏联的势力并未扩及到东南亚, 强调美国在该地区的道德领袖作 用是至关重要的, 美国调停成功将有助于稳固美国在东南亚的地位[ 8] 5455 。当时美国的 主要态度是不支持法国的军事行动, 希望能协助调停, 重建印度支那地区和平。由于两个重要盟友都不支持自己, 法国政府不得不采取缓和态度, 撤回主战的达让利 厄, 委派主和的博拉尔特( Em ile Bollaert ) 任新的法国驻印度支那高级专员, 并且在政府 内部讨论停战谈判的可能性。不过与谁谈判是个问题, 法共及部分社会党成员主张与胡 ! 法方谈判人员让 # 圣特尼( Jean Saint en y) 曾保证将举行 全国的公 民投票来 决定交趾 支那是否 将重新与 安南 和东京一起组建越南国, 还是被保留在法国国土内。但是法国 政府内不少人 不肯放弃法国在 交趾支那的权 力。为此 法越在巴黎附近的枫丹白露持续了一个夏季的磋商, 却仍无结果。9 月 胡志明离 开巴黎, 认 识到外交 谈判失败, 法国 是不会真正给予越南独立的。11 月 8 日, 胡志明强调越南的领土包括北部、 中部和南部, 是& 统一不可分割的? 。11 月 12 日, 法国驻印度支那高级专员蒂埃里 # 达让利厄( A dmiral Th ierry d'A rgenli eu) 反驳说& 南部是法 国的领土, 只有 法国议会可以决定它的地位。参见 K in g C. Ch en, V iet nam and Chin a 1938- 1954, pp. 157- 158. ? ? 海防事件。海防市为越南北部的沿海城市, 其港口由法国海军控制。1946 年 11 月 20 日 一艘运载违禁品 的中 国舢板想要停靠港口卸货给越南人, 被法国的巡逻艇抓获。当时岸上的越南士兵向法 国巡逻艇开火。11 月 23 日, 法 军德布上校( Col on el Deb s) 下令要求海防当地的越南政府必须 在 2 个小时内从城 里的中国区撤 出武装。时间 一到, 法国部队就进入城区并在海防市的其他地方开火。之后冲突愈演愈烈, 最 终爆发战争。参见 K in g C. Chen , V i et nam and China 1938- 1954, pp. 158- 159. # 83 # 世界军事 #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与冷战 志明谈判; 人民共和党和社会党右翼人士则不愿与胡志明这个强有力的共产主义者谈判, 主张另寻一个能听从法国的民族主义者, 以便法国确保对越南的有效控制。这样, 保大方 案浮出水面, 即通过扶持越南前皇帝保大建立傀儡政府, 并与其签订有利于法国利益的和 约, 便于缓和法国受到的外交和军事压力。随着欧洲冷战气氛的加剧, 以及法国共产党 5 月 5 日退出内阁成为在野党, 法国政府 内的权势人物多为主战派, 这对印度支那局势产生很大影响。法国政府改变了缓和的态 度, 采取两手政策一方面, 着手进行保大方案, 与前皇帝保大进行合作, 向国际舆论作出 和谈趋势; 另一方面, 法国大打反共牌, 努力向英美宣传胡志明的共产主义背景, 希望得到 英美的支持和援助。美国国务院一些人士注意到了胡志明的共产主义背景。如国务卿马歇尔给驻华大使 的信中提到, 虽然& 国务院没有得到胡志明与莫斯科之间直接联系的证据, 但估计是存在 的。[ 8] 28 但是他们的主要目光在欧洲, 不愿意分力量投入亚洲, 也不愿意扩大冷战。况 ? 且, 当时亚洲反对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绪高涨, 美国不希望牺牲自己在亚洲的威望来 帮助法国, 因此劝说法国放弃殖民权, 让印度支那三国恢复独立, 并帮助扶持非共产主义 的民族主义者上台。他们支持法国的保大方案, 并不断督促法国政府对保大做出更多实 质性的让步。法国的这场战争没能得到盟友的公开支持, 虽然美国没有反对法国将美国的援助款 项用于印度支那战争, 但毕竟没有给出明确直接的援助。因此法国努力执行保大方案, 力 图获得越南民族主义者及美国的支持。越盟一方的形势更为艰难, 缺少必备的粮食弹药, 专业的军事人才也很少, 急需外界 帮助。但是苏联一心关注欧洲, 不曾对这处遥远地区的战争作出什么表态。而中国当时 则处于内战, 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无暇关注印度支那地区。因此, 虽然中越之间历来有着千 丝万缕的关系, 此时胡志明却孤立无援, 只能依靠自身力量打游击战, 在深山老林中与法 军周旋。因此, 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初期阶段, 虽然英美等国对此事件表示关注, 但是都没 有明确具体的政策, 法国得不到盟国援助。战争的另一方, 越盟也得不到美国、 苏联或中 国的支持, 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做抵抗。故这场战争在此时只是一场法越之间的反殖民战 争。然而从 1949 年起, 远东的形势发生重大转变, 冷战阴影笼罩在中国大陆及周围。在 这种冷战气氛的影响下, 这场战争从单纯的反殖民主义, 成为中共革命胜利后援助亚洲民 族进行革命的主要地区和美国在亚洲抵御共产主义扩张的一个战场。 二、1949- 1950 中美涉入印支战争 1949 年初, 随着中国国民党政府开始陆陆续续撤出中国大陆, 逃往台湾, 共产党部队 进驻北平后, 中国的内战局势基本已定。早在 1947 年 7 月, 美国政策设计办公室主任乔治 # 凯南提出& 要点?防御的对苏遏制 战略, 认为美国的力量有限, 不可能进行全球防御, 因此必须集中力量守卫特定地区, 连同 前往这些地区的通道, 而不是专注于守卫一条条固定的防线。美国行政当局认为, 优先地 区是西欧、 地中海、 中东和日本, 而包括从阿富汗附近到朝鲜的亚洲大陆虽然落入苏联控 # 84 # ? 军事历史研究% 2009 年第 4 期 制会令人遗憾, 但不会直接危及美国安全。1948 年 6 月苏南冲突, 又让美国看到了分裂 共产主义阵营的希望 [ 9] 56- 85 。因此, 在这种遏制理念下, 凯南于 1948 年 9 月提出美国对华政策, 认为美国应该从中 国内战中抽身, 避免仅对中国某一个派别承担义务 [ 10] 4- 14 。美国军事顾问团也从 12 月 起陆续撤离中国。国家安全委员会 N SC34 号文件中提到, & 美国的当前目标应该是阻止 中国变成苏联的附庸? ! 。并且拒绝对国民党继续援助。美国政府开始考虑在中苏之间 打入楔子, 力图避免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向苏联靠近。在远东这种变局之下, 尽管中国大陆这块远东最广阔的地域即将为一个共产党政府 所统治, 但是美国因其原有的遏制战略, 并未确定明确政策走向。在印度支那地区, 此时法国与保大经过多次谈判, 终于在 1949 年 3 月 8 日签订了?爱 丽舍协定%。该协定确定交趾支那与东京、 安南合并, 建立独立的越南国, 但留在法兰西联 邦中; 允许越南拥有自己的警察部队来维持国内治安。但是对越南的外交、 军事、 司法、 文 化以及经济财政作了诸多限制。6 月 14 日, 保大在西贡即位, 越南国正式成立。同时, 法 国扶持的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也相继成立。虽然美国一力敦促法国实行保大方案, 但是此时尚不愿立即承认保大政府。一方面, 美国认识到, 印度支那三国虽然在名义上获得独立, 但这种独立是不完整的, 实际上仍受 到法国的控制。另一方面, 法国的国民议会还未正式批准 3 月 8 日的协议, 法律上还存在 问题。更重要的是, 美国对于亚洲的主要政策是维持自身的威望, 而当时的亚洲国家并不 承认保大政府。如印度政府就认为保大是法国的傀儡而不予承认。其总理尼赫鲁在英联 邦总理会议上发言, 认为胡志明不是克里姆林宫的工具而是民族主义者, 他不支持 3 月 8 日的协定[ 11] 56 。英国也不愿马上表态。9 月 13 日,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与英国外长贝文 ( Ernest Bevin) 谈话, 认为美英不应该抢先承认保大政权, & 必须小心避免激起当地人民对 殖民国家产生憎恨?, & 如果我们或是英国带头, 可能会导致)死亡之吻? ? [ 12] 85 。中国局势的发展令法国十分担忧, 害怕中国共产党势力会进入越南, 因此打算考虑对 中国共产党政权的承认问题。英国与美国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但是美国的基本政策是& 等 待尘埃落定?, 5 月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与中共官员进行接触, 讨论建立外交关系的可 能性。另一方面, 美国则希望西方能结成联合阵线, 不要对华新政府作出过早的承认。但事实上, 1949 年 1 月米高扬访问西柏坡后, 毛泽东就进一步确立了靠拢苏联的方 针; 6 月下旬刘少奇访问莫斯科, 中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这样, 中共方面对与司徒 雷登的接触就不感兴趣了。7 月 1 日, 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确立对苏联的& 一 边倒?政策 [ 13] 1433 。这种倒向对美国有所震动, 但是美国此时对华及对远东的政策并未 改变, 而是等待局势稳定。不过, 美国开始密切关注中共部队在大陆的进展, 尤其是注意 到中国部队已接近越南边界的事实。美国同法国一样, 担心中共部队会进入越南。因此, 他们敦促法国立即批准 3 月 8 日 协定, 并给出独立的时间表, 还 建议由联合国建立一个国际委员会, 监管越南独立的进 程[ 14] 102 。法国拒绝国际监督的提议, 并向美国提出援助要求。强调印度支那远征已经对 ! 18 凯南的文件被国家安全委员会当作 N SC34 号文件传阅, ?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 第 1 卷, 第 15 页。 # 85 # 世界军事 #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与冷战 法国的公共财政造成很大负担, 成为整个法国复兴和稳定的重大障碍。1949 年已在印度 支那花费了 1670 亿法郎, 不仅占了美国直接援助法国的 1949- 1950 年援助经费的三分 之二, 并且使法国今年的财政预算大约有 100 亿法郎的赤字[ 15] 112 。事实上, 美国考虑到 中国局势的发展以及周边情况, 在 1949 年通过& 共同防卫援助法案?, 其中第 303 条款授 权总统可对泛中国地区使用总数达 7500 万美元的经费。法国政府希望这笔经费能用于 印度支那地区。考虑到东南亚国家对于殖民主义的深恶痛绝, 甚至完全超过对于胡志明在印度支那 建立共产主义政府的担心 [ 16] 697 , 美国政府仍不愿先对保大政府进行承认 [ 17] 700 。中国局势的发展让美国的远东政策面临考验, 尤其是美国能否在中苏之间打下楔子, 避免中国投入苏联阵营, 美国希望在远东保持均势, 不要将共产主义的威胁扩展到远东。但是新中国对越盟的支持, 让西方逐渐担心共产主义势力向东南亚扩展。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的成立让越盟看到了赢得战争获得民族独立的希望。由于 法国对印度支那不断加强军事投入, 越盟虽仍坚持抵抗但已困难重重, 又缺少外部援助, 武器、 粮食、 药品等都极度缺乏, 在战场上也处于被动局面。原本胡志明还希望其民族主 义的态度和愿望能得到美国政府的同情和援助, 但恰恰相反, 美国的态度逐渐由中立转向 支持法国, 胡志明不得不转变目光。12 月底胡志明派遣代表去北京, 要求中国承认越南 民主共和国, 并且给予军事和经济援助。中国革命胜利后, 中国共产党对亚洲其他追求民族独立统一的国家, 怀有深深的同 情和强烈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 使命感, 乐意向他们传授 中国经验, 帮助他们 摆脱外 来压迫。刘少奇访问莫斯科时, 斯大林曾建议在国际革命运动中, 中苏进行分工合 作。& 希望中国今后多负担些对殖民地、 半殖民地、 附属国家的民族民 主革命运动方面的帮 助, 因为中国 革 命 本 身 和革 命 经 验 会 对它 们 产 生 较 大的 影 响, 会被 它 们 参 考 和 吸 取。[ 18] 412 11 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澳洲工会代表会议上, 刘少奇发言表示, 中国的工人 ? 阶级& 在国际上还要担 负援助世界各 资本主义国家特 别是亚洲、 澳洲各殖民 地半殖民 地国家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繁重的责任。胜利了的中国工人阶级, 对于这样一种 国际责任, 是不能而且也不 应该推脱的, 我们应该 给那些需要援助 的被资本主 义和帝 国主义统治的国家内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以精神的和物质的各种援助, 这是一种光 荣的责任。[ 19] 177 ? 因此, 当越南派代表请求帮助时, 新中国作出积极反应。刘少奇等向毛泽东表示, 认 为可以答应给越南一部分武器弹药及医药, 并派罗贵波带电台去越南了解情况, 之后再派 军事干部去做顾问, 并添加武器和物资援助; 对于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问题, 认为在法 国尚未承认中国之前, 和胡志明建立外交关系是利多害少[ 19] 226227 。毛泽东回电表示同 意, 并嘱咐罗贵波去越南& 务须采取友好合作态度, 多鼓励、 不要批评? [ 19] 228 。中越恢复联系后, 1950 年 1 月 18 日, 周恩来复电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外交部长黄明 鉴, 正式表示愿意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新中国率先承认了越南民主共和国, 之后苏联和其 他共产主义国家也纷纷承认了胡志明政府。1 月中下旬, 胡志明还特地到北京会见中共 领导人, 希望与毛泽东深入谈援助问题。但因毛泽东正在莫斯科, 胡志明于 2 月初转赴莫 斯科会见斯大林和毛泽东, 共同商谈援助越南的事情。# 86 # ? 军事历史研究% 2009 年第 4 期 中、 苏先后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 对西方阵营造成强烈冲击。之前万般拖延的法国国 民议会很快于 1 月 29 日批准了议案, 给予越南、 老挝和柬埔寨法兰西联邦内自治国家的 地位。2 月 3 日共和国委员会也以多数票通过议案, 3 月 8 日协定最终被签署[ 20] 716 。美国和英国也很快作出反应。2 月 1 日, 艾奇逊在国务院发表讲话, 表示& 克里姆林 宫承认胡志明在印度支那的共产主义运动令人惊讶。苏联承认这个运动会揭开胡志明伪 装的)民 族主 义者? 的 面 纱, 揭露 胡 志明 真 正的 身 份是 印 度支 那民 族 独立 的 致 命敌 人。[ 21] 711 在法国批准协定后, 2 月 7 日, 美国国务院宣布美国承认保大的越南国、 ? 老挝王 国和柬埔寨王国。英国也在同日承认三国政府。与此同时, 美国开始考虑对印度支那军 事援助问题, 准备将 1949 年共同防卫援助法案第 303 款所提供的经费用于援助印度支那 三国[ 22] 714715 。 与此同时, 更重要的是, 1950 年 2 月 14 日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正式 成为了远东地区的冷战同盟, 冷战开始扩展到亚洲。2 月斯大林和毛泽东在莫斯科还与 胡志明一起会谈, 讨论中苏对越南援助问题。因此亚洲冷战的形成对第一次印度支那战 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西方阵营分别承认胡志明与保大, 中美的势力也开始涉入, 冷战的 阴影笼罩在印支上空。正如美国中央情报局报告所指出的那样, & 共产党中国和苏联等东 欧国家对胡志明政权的承认, 美国、 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对保大政府的承认, 进一步加强 了印支争端的国际因素。[ 23] 243 当这场殖民战争染上冷战色彩后, 由于远东局势的发展, ? 印度支那渐渐成为西方抵抗共产主义蔓延的一个前沿阵地。 三、中国的援越抗法与美国的援法反共 中美分别承认胡志明和保大后, 印度支那的局势日益紧张。中国开实施行援越抗法 政策, 而美国也着手研究对法国援助问题, 支持法国打击越盟。3 月毛泽东等人从莫斯科返回北京后, 中共中央领导人与越方具体讨论了援助问题, 制定了援越抗法的政策。由于越南没有驻苏使馆, 因此胡志明向苏联要求, 希望中国驻苏 联大使馆可以代表越南处理苏越关系, 苏联表示同意。联共( 布) 中央政治局 1950 年 3 月 17 日决议第 73 号的第 256 条, 提出& 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在苏联可代表 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利益。[ 24] 1855 这样, 基本上就由中国全权担负起援助越南的责任, 并负 ? 责苏越之间的联络。越方由于战争艰苦, 物资困难, 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官兵也不多, 因此多次向中国请 求帮助。4 月 12 日, 胡志明致电中共中央提出援助要求, 包括中国派军事干部到越南, 越南军队和军事干部到中国受训, 中国向越军供给装备、 炸药、 钢铁、 机器和三千吨粮食 等[ 25] 44注释第3条 。当时中国自身也面临缺粮问题, 但仍回复胡志明, & 你们所急需之炸药可 以照给, 所需钢铁及 机器, 只要 运输有 办法, 我们 亦可 帮助, 所需 三千 吨粮 食, 亦 可设 法。[ 25] 43 还决定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标准供给在滇桂整训的越南部队[ 25] 82 。?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 在自身面临物资不足、 经济困顿、 国家百废待兴的情况下, 积极担 负起国际共运的职责, 尽力为越盟提供援助。经济物资方面, 不仅援助武器弹药、 粮食钢 铁等物资, 还帮助修复中越间的交通线路和整顿货币。军事方面, 除应胡志明要求, 在中 国境内建立军校, 帮助越南培训干部外, 中国还组织派遣军事干部去越南担当军事顾问, # 87 # 世界军事 #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与冷战 帮助研究军事战略部署等工作 ! 。中国的援越抗法决策有序进行, 毛泽东、 刘少奇等中共领导人还多次提醒在越工作的罗 贵波, & 态度要和气要尊重越共同志, 绝不可性急, 不可自以为是。[ 25] 210 6 月, 除派出韦国清 ? 为团长的军事顾问团外, 还特地命令陈赓将军赴越, 帮助越南制定军事计划。美国担心共产主义扩散到印度支那, 并可能渗透整个东南亚。1950 年 2 月 27 日, 国 务院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提交报告, 提出共产主义对印度支那进攻的威胁只是共产主义所 计划的夺取这个东南亚的一个步骤, 遏制共产主义在印度支那边境的扩张必须被视为防 止共产主义侵入其他东南亚地区的一环[ 26] 745- 747 。除国家安全委员会开始研究印度支 那局势外, 参谋长联席会议也着手研究印度支那的战略地位以及遏制共产主义在东南亚 发展的措施。他们认为& 从美国的战略观念看, 从日本到印尼的整个岛屿线对于美国而言 有着关键的战略重要性。东南亚的大陆国家也对美国有着关键的战略重要性, 因为a. ?& 他们是某些美国需要完整储备的战略物资的主要来源; b. 该地区是交通要道; c. 是从日 本南下沿印度半岛的遏制共产主义的防御线中关键的一部分。三个主要的非共产主义基 地 日本、 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安全很大程度依赖于避免东南亚落入共产主义者手中。如果失去东南亚, 这三处地区将会被互相孤立。?他们相信& 印度支那的陷落毫无疑问会导 致东南亚其他大陆国家的陷落。?并且担心东南亚陷落会扩充苏联的力量, & 共产主义者控 制这块地区会大量减轻中国的粮食问题和为苏联提供重要的战略物资。苏联控制所有主 要的亚洲战争潜在的组成部分, 可能成为影响美苏力量平衡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东南亚 大陆地区对于遏制共产主义扩张和对美国的全球地位而言非常重要[ 27] 780783 。 同时, 法国也不断宣扬印度支那战争是抵抗共产主义的重要堡垒, 催促美国尽快给予 援助。2 月 16 日法国大使博内向国务院提出援助要求, 强调苏联承认胡志明使得印度支 那战争成为国际抵抗苏联共产主义斗争中的组成部分, 站在了世界斗争的前沿, 受到最强 烈和直接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 法国需要其他盟国的援助, 尤其是美国[ 28] 734 。通过多方讨论研究, 美国决定考虑法国的援助要求, 开始向法国提供用于印度支那的 援助, 以期法军快速解决战局, 防止共产主义扩张。不过, 美国为了避免过多涉入印度支 那, 决定首批援助以经济和医疗方面为主。4 月 29 日, 政府预算办公室从 1949 年共同防 御援助法案第 303 款的经费中批准了 70 万美元作为印度支那的经济援助 [ 29] 790 。此时, 从美国整个冷战战略上来说, 由于 1949 年苏联爆炸原子弹、 新中国倒向苏联等 重大事件发生, 苏联的势力大大提升, 美国开始调整对苏的遏制战略。1950 年 4 月美国 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了 NSC68 号文件。这个文件从& 全面遏制?角度考虑, 认为苏联及其 共产主义集团有向全球扩张的趋势, 因此美国需要改变凯南所提的& 重点防守?策略, 对共 产主义进行全球遏制。N SC68 号文件还判断, 苏联可能在美苏对抗线上& 松软地带?作军 事冒险。当美苏在西欧的对抗已趋稳定时, 莫斯科必定& 抓住每一个机会试图向势力真空 地区扩张, 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势力急速发展的好势头?。据撰写 NSC68 号文件的保 ! 参 见 1950 年 3 月 23 日?对罗贵波关于中越水陆运输线情况报告的批语和复电% , ?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 ( 第 1 册) , 第 605- 606 页; 1950 年 4 月 7 日?中央关于越南要求军援问题给中南局等的电报% , ?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 ( 第 2 册) ,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16 页。 # 88 # ? 军事历史研究% 2009 年第 4 期 罗 # 尼采估计, & 印度支那、 柏林、 奥地利、 朝鲜?在& 松软地带?首当其冲, 最易受到苏联及 其& 共产主义卫星国?的军事威胁[ 30] 209- 212 。在这种新冷战战略下, 美国扩大了对印度支那地区的援助。5 月 1 日, 国防部要求国 务院向总统建议, 增加对泰国和印度支那的军事援助, 除计划给泰国的 1000 万美元的援 助, 以及马上要用于对印度支那初期行动的经费外, 还需要将追加的 2500 万美元增加到 2700 万美元的经费[ 31] 787788 。5 月 1 日, 杜鲁门告知艾奇逊, 他已经从 1949 年共同防卫 援助法案的第 303 款中特批给国防部长 1300 万美元的经费 [ 32] 791 。6 月 25 日, 朝鲜战争爆发, 加大了西方对于远东局势的忧虑。许多美国官员相信苏 联指挥了这场战争, 想在远东地区展开扩张的序幕。27 日, 国家安全委员会批准美国建 议联合国成员援助南韩。同日, 总统杜鲁门发布声明表示美国的空军和海军支持南韩部 队, 还宣布他已下令让美国第七舰队防止中共台湾互相攻击, 并对美国在菲律宾的部队下 令增强力量。另外, 声明还包括对印度支那的关切& 我同样指示加强对法国和印度支那 联邦部队的军事援助, 派遣军事小组去与这些部队建立紧密工作关系。[ 33] ? 可以看到, 由于朝鲜战争, 美国认为 NSC68 号文件中所担心的事情正变为事实, 苏联 正通过其代理人进行扩张。美国对中国及其周围的局势感到担忧。原本 1950 年初美国 制定的西太平洋的& 环形防御圈?起于阿留申岛、 穿过日本, 到琉球群岛, 再至菲律宾?, 不 包括朝鲜半岛和台湾 ! 。但是现在, 美国不仅参加朝鲜作战、 派第七舰队封锁台海, 更是 加强对印度支那地区的援助, 将中国大陆的三面环绕, 隐隐形成了一条新的弧形防御线。法国及保大政府更乘此向美国强调印支局势的危机, 害怕共产主义的灾难很快会扩 展到印度支那[ 34] 832 。他们强调印度支那战场的重要性, 希望美国提供更多的援助, 包括 如果中共在边界发起攻击, 希望美国能提供空中援助[ 35] 840 。美国就此决定重新评估对法国和印度支那三国的援助。7 月 3 日, 国务院和国防部 同意给法国和印度支那联邦三国总额 3100 万美元的军事援助, 由 1949 年共同防卫援助 法案第 303 款中的经费支付[ 36] 835 。除了加大援助力度外, 美国还希望印度支那地区的民族主义可以站起来抵抗共产主义。美国认定亚洲的共产主义运动, 如同其他地方的一样, 掩饰成民族主义运动, 并宣传非共产 主义的民族主义组织基本上都是殖民大国的工具和傀儡[ 37] 842 。要揭穿共产主义者的谎言, 必须让国际舆论特别是亚洲民主国家相信, 保大政府以及法国扶持的老挝、 柬埔寨政府不是 傀儡。因此, 美国再次敦促法国在政治上做出更多让步, 给出明确的独立时间表。与此同时, 保大去法国波城参加谈判, 希望法国能允许越南建立自己的军队。美国对 此表示支持。负责远东事务的官员向助理国务卿腊斯克建议, & 最近来自驻巴黎使馆的报 告表明, 我们不能期待法国军队会为越南独立而战, 现在应该决定建立越南部队来为法兰 西联邦而战。[ 38] 862 ? 同美国一样, 朝鲜战争吸引了中国的大部分目光, 但是对越援助工作仍有条不紊地展 ! 48 Speech, A ch es on, at t he N at ion al Press Club, 12 January 1950, T he Depart m ent of St at e Bull et in ( 23 Jan uary 1950) , p. 116; 见世界知识出版社编?中美关系资料汇编% 第 2 辑, 世 界知识出 版社 1960 年版, 第 10- 14 页、 第 19- 34 页。参见张曙光著?美国遏制战略与冷战起源再探%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版, 第 93- 103 页。 # 89 # 世界军事 #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与冷战 开。向越南派遣的军事顾问团于 8 月到达越南, 同越方一起制定新的军事计划, 打算对高 平、 老街一带开展军事行动, 从中越边界打开反攻局面。1950 年秋季, 胡志明的越盟部队在陈赓和军事顾问团的协助下, 主动出击, 获得了边 界战役胜利, 打通了中越的交通线。这次战役对法国造成不小的震动, 对于中国干涉印度支那战争感到恐慌。他们要求 美国提供更多的援助, 帮助法国缓解危机的局势。美国趁此要求法国同意保大政府建立 独立的越南国民军, 并在波城会议上作出更多让步。参谋长联席会议指出, 对越盟的任何 军事胜利都只能是暂时的, 只有法国作出更多的政治和经济让步, 才能长期解决印度支那 问题[ 39] 946- 948 。为此, 法国只能作出让步。总理普莱文在国民议会发表演讲, 承认建立 越南国民军的必要性 [ 40] 936 。12 月 23 日, 法国、 美国和三个印度支那联邦国签订了正式 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协议, 美国扩大了对印度支那地区的援助, 并开始筹建越南国民军。由于法国不断向美国宣传印度支那问题与朝鲜问题是& 同类问题?, 美国对于印支局 势日益关注。1951 年 1 月底, 在华盛顿召开的法美高级代表会议上, 法国成功地使美国 认同一个重要的观点, 即印度支那战争和朝鲜战争同样是抵抗共产主义的战争, 印度支那 也需要盟国的协调努力[ 41] 35 。1 月 30 日法美签订公报, 其中提到法国将继续为维护印度 支那联邦三国即越南、 柬埔寨和老挝的安全和独立而努力, 抵抗共产主义的猛攻。美国则 对法兰西联邦和印度支那联邦继续提供援助, 进一步允许法国将美国给予的空中运输机 由地中海移到印度支那使用, 还同意考虑为越南的四个师提供装备, 并且& 如果中共进攻 印度支那, 若需要, 美国愿意帮助法国部队转移。[ 42] 367 很明显, 美国对印度支那的干涉加 ? 大, 从只是给予经济和军事援助到准备提供实质性的行动帮助。 结 论 1949 年到 1950 年, 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及朝鲜战争的爆发, 远东的冷战气氛一下子增 强, 并成为国际热点地区。在这种情况下, 印度支那战场也成为了次于朝鲜半岛的关注 点。印支战争开始从法国和越盟之间向外扩展, 使中美两国都间接涉入了这场战争, 最终 发展为中美除朝鲜战场外又一较量的战场, 成为中国援助亚洲革命的代表以及美国遏制 共产主义发展的重要一环。可以说, 这种变化是与二战后的国际背景密切相关的。首先, 二战对整个世界格局造成了重大影响。一方面它冲击了旧有的殖民体系, 使民 族主义的浪潮席卷全球; 另一方面共产主义的势力也得到蓬勃发展, 最终成为战后国际舞 台上与西方资本主义分庭抗礼的力量。这两股力量在东南亚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往往 民族主义者又是共产主义者。如在越南, 最强有力的民族主义者正是信奉共产主义的胡 志明。因此, 当法国殖民主义势力企图卷土重来时, 爆发的是一场不合时宜的新殖民战 争。可以看到, 这场战争使法国在政治外交上面临被动局面, 深刻表明了二战后殖民主义 势力已成落日黄花。法国自身也认识到恢复战前的殖民统治已不可能, 故他们一边扶持 民族主义政府, 一边向盟友宣传印度支那的共产主义威胁。英国有部分人士就认为, 事实 证明苏联对印 度支那 的兴趣& 非常的 少?, 是 法国人 自己制 造了 所谓的 共产主 义的危 险[ 43] 453- 80 。其实同时期的英国和荷兰等昔日在东南亚的殖民大国, 也面临了同样的问 题, 但是处理的方式各有不同。因此可以说, 在东南亚, 殖民主义的势力正在退出历史舞 # 90 # ? 军事历史研究% 2009 年第 4 期 台, 让位于新的国际力量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其次, 特殊的冷战背景使美国对于全球的共产主义势力推进非常敏感, 力图扼杀在萌 芽之中。美国虽然反对殖民主义, 但在现实主义的考量下, 认为共产主义的威胁大于殖民 主义。尤其是新中国的成立, 对美国的远东政策造成重大影响。中共对越南的援助行动, 使美国不断提升对印度支那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投入, 并对印度支那政治问题方面扩大了 干涉。中美敌意的加深, 不仅加剧了远东的紧张局势, 更重要的是,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已不再仅仅是法国与越盟之间的事情, 而成为中美对抗的一个方面。最后, 中国的新身份加大了这场战争的复杂性。新中国对越南的援助已不是以前宗 主国对藩属的责任, 虽然也存在唇亡齿寒的原因, 但是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无产阶级国际主 义的情感, 认为自己有责任担负输出革命的使命。中国以这种新身份来援助越南, 使得胡 志明不再像战争初期那样, 模糊自己的共产主义者身份, 突出越盟的民族主义性质, 开始 学习中国革命模式, 公开地去北京去莫斯科请求援助。总而言之,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是一场发生在冷战时期的殖民战争, 但是冷战气氛的 加强和美国、 中国等国际因素的渗入, 使这场战争的影响逐渐外扩, 最终成为两大阵营较 量的一个新战场。参考文献: [ 1] A V PRF, f . 0136, op. 29, pap. 197, d. 31, l l. 187; A V PR F, f . 0136, op. 29, pap. 197, d. 31, ll . 188- 189. 参见 Bu kha rin, Igor, M oscow and H o Ch i M in h, 1945- 1969, CWIH P H K , Jan. 1996. [ 2] K ing C. Chen, V i et nam and China 1938- 1954. [ 3] O ct ober 17, 1945, H o Chi M inh t o T ruman. D ennis M errill eds. , Docu ment ary H ist ory of t he T ruman Presiden cy. ( V ol . 32T he Em ergence of an A sian Pacific Rim in A meri can Foreign Policyt he Philippin ess , In dochina, T hail and, Burma, M alaya, and In don esia. ) Bet hesda, M d. U n iversit y Publicat ion of A merica, 2001. [ 4] O ct ober 20, 1945, H o C hi M inh t o T ruman. D ocum ent ary H ist ory of t he T ruman Presidency, V ol. 32. [ 2] K ing C. Chen, V i et nam and China 1938- 1954. [ 5] H sing Shen- ch ou 's report , O ct ober 10, 1945, in & D ocument s. ? 引自K ing C. Chen, V ietn am and C hina 1938 - 1954. [ 6]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 5 辑第 3 编外交卷[ M ] .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 [ 7] M ark A t w ood Law rence, & T ransnat ional Coalit ion- Building an d t he M aking of t he Cold War in Indoch ina, 1947 - 1949? . [ 8] T he Cons ul General at Sin gapore ( Jos selyn ) t o t he Secretary of St at e, Janu ary 7. Foreign Relati on s of t he U nit ed St ates, 1947. T he Far East V ol V I, ht t p/ / digicoll . l ibrary. wis c. edu/ cgi - bin/ FRU S/ FRU S - idx? t ype = header& id= FRU S. FRU S 1947v06. [ 9] ( 美) 约翰 # 加迪斯著, 时殷弘等译. 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 M ] .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 10] 陶文钊主编. 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 1949- 1972) 第 1 卷[ M ] .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 11] T he Am bassador in t he U nit ed K ingdom ( D ou gl as ) t o th e S ecr et ary of St at e, J un 15. Foreign Relati on s of t he U nit ed St at es, 1949. T he Far East and Au st ral as ia ( in t w o part s) V ol V II, Part 1, ht t p/ / digi coll. lib rary. w is c. edu/ cgi- bin/ FR U S/ FR U S- idx? t ype= header& id= FRU S. FRU S1949v07. [ 12] M emorandum by M r. J ames L. O 'Sull ivan, of t he Divis ion of S out heast A si an Af f airs , on Prel iminary Talk s as t o Indochin a, Sept ember 28, FR U S 1949, V ol V II, Part 1. [ 13] 沈志华. 从西柏坡到莫斯科毛泽东宣布向苏联& 一边 倒? [ J] . 中共党史研究, 2009( 4) . 关于中苏同盟建 立之背景和 基础的再 讨论( 之 二) # 91 # 世界军事 #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与冷战 [ 14] T he Secret ary of St at e to t he Emb as sy in France, D ecember 1. FR U S 1949, V ol V II, Part 1. [ 15] T he A mbass ador in France ( Bruce) t o th e Secret ary of St at e, D ecember 22. FR U S 1949, V ol V II, Part 1. [ 16] T he A mbass ador in Th ailand ( St an ton ) to t he Secret ary of St at e, January 19. For eign R elat ions of t h e U nit ed St at es , 1950. Eas t A sia and th e Pacif icV ol V I, h tt p/ / digicol l. library. w isc. edu/ cgi- b in/ FRU S / FR U S - idx? t ype= header& id= FR U S. FRU S1950v06. [ 17] T he Secret ary of St at e to t he Consu lat e G eneral at Saigon, J anu ary 20. FR U S 1950, V ol V I. [ 18] 师哲. 在历史巨人身边 师哲回忆录[ M ] .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5. [ 19] 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 1 册[ M ] .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 20] M emoran dum by t h e Secret ary of St at e t o t h e Pr esident , February 2. FRU S 1950, V ol V I. [ 21] Edit orial N ot e, February 1. FRU S 1950, V ol V I. [ 22] Problem Paper Prepared b y a W orking G roup in t he D epart ment of S t at e, Feb ruary 1. FRU S 1950, V ol V I. [ 23] 沈志华, 杨奎松.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 1948- 1976) 第 7 卷[ M ] .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9. [ 24] 34 ! ? # !, ?. 17, % 3, ?. 1080, (. 56. 沈志华、 &. 李丹慧收集和整理. 中苏关系俄国档案原文复印件汇 编第 8 卷[ G ] .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存( 沈志华老师提供) . [ 25] 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 2 册[ M ] .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 26] D raf t R eport by th e N at ional Securit y C ou ncil, Febr uary 27. FR U S 1950, V ol V I. [ 27] T he Secret ary of Def ens e ( Johns on ) t o t h e Secret ary of St at e, A pril 14. FRU S 1950, V ol V I. [ 28] T he Charg in France ( Bohlem) t o t he Secret ary of St at e, February 16. FR U S 1950, V ol V I. [ 29] T he Charg at Saigon ( Gu llion) t o t he S ecr et ary of St at e, A pril 30. FR U S 1950, V ol V I. [ 30] 张曙光. 美国遏制战略与冷战起源再探[ M ]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 31] M emoran dum by t h e Direct or of t he Of f ice of M ilit ary A ssis tance, Depar tm ent of D ef en se ( Lemn itz er) , t o t he Di rect or of t he M ut ual Def ens e A ssist ance Program ( Bruce) , A pril 19. FRU S 1950, V ol V I. [ 32] T he Pres ident t o t he S ecr et ary of St at e, M ay 1. FRU S 1950, V ol V I. [ 33] Pu blic Papers of t he President s of t he U nit ed St at esH arry S. Tru man , 1950 ( W ashingt onG overnmen t Print ing Of f ice, 1955) , p. 492, or D epart ment of St at e Bulleti n, Ju ly 3, 1950, p. 5. FR U S 1950, V ol V I, p. 831. [ 34] T he Charg at Saigon ( G ull ion ) t o th e Secret ary of St at e, J une 29. FR U S 1950, V ol V I. [ 35] T he M ini st er at Saigon ( H eat h) t o t he S ecr et ary of St at e, July 25. FRU S 1950, V ol V I. [ 36] M emoran dum by t h e Secret ary of St at e t o t h e Pr esident , J uly 3. FR U S 1950, V ol V I 5. [ 37] T he J oin t St at e- Def ens e M DA P Survey M iss ion t o S ou t heast A s ia t o t he Foreign M ilit ary A s sist ance Coordina t ing C om mit t ee, A ugus t 6. FRU S 1950, V ol V I. [ 38] M emorandum by M r. C harl t on Ogb urn, J r. , t o t he A ssis tant S ecret ary of S tat e for Far East ern A f fairs ( R us k) , A ugus t 18. FRU S 1950, V ol V I. [ 39] M emoran dum by t h e Joint C hief s of St aff t o t he Secretary of Def ense ( M arshall) , N overmber 28. FRU S 1950, V ol V I. [ 40] T he A mbass ador in France ( Bruce) t o th e Secret ary of St at e, N overmber 24. FRU S 1950, V ol V I. [ 41] K at h ryn C. St at ler, Replacing FranceTh e O rigins of A m erican Int ervent ion in V iet nam, t he U niversit y Press of K en tu cky, 2007. [ 42] Edit orial N ot e, S/ S Fil esL ot 63D 351N SC 105 Series, For eign R el at ions of t h e U n it ed St at es, 1951. A sia and t he Pacific ( in t w o part s) V ol V I, Part 1, ht t p/ / digicoll. l ibrary. wi sc. edu/ cgi- bin/ FR U S/ FR U S- idx? t ype = header& id = FRU S. FRU S1951v06p1. [ 43] G rey report, Sept emb er 29, 1948, PRO , FO 371 69695. Communi st s' St rat egy in S out heast A sia, N ovemb er 8, 1948, PRO , FO 371 69695. 引自M ark A t w ood L aw rence, & Transn at ional Coalit ion- Building and t he M aking of t he Cold War in In dochina, 1947- 1949? , Dipl om at ic H ist ory, V ol . 26, N o. 3, Summer 2002 ( 责任编辑 # 92 # 张 云)第一篇:印度支那问题 2005 年第 4 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总第 165 期 ) 国际关系史研究 富兰克林 罗斯福的非殖民化思想和 印度支那托管计划 刘东明 ( 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 北京 100875 ) 摘 要: 富兰克林 罗斯福是美国越南政策最早的策划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 即提出印度支那非殖民化的设想, 主张战后对印度支那实行国际托管 , 反对法国再度控制印度 支那。罗斯福的印度支那非殖民化设想反映了美国的利益和要求。但是由于局势变化 , 他去 世前又同意法国战后重新控制印度支那 。罗斯福的政策转变加剧了印度支那的复杂局势 , 导 致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 并最终使美国深陷其中。了解罗斯福政府的印度支那托管政策 , 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印度支那战争的起源 。关键词 非殖民化 ; 托管制度; 美国越南政策 ; 富兰克林 罗斯福; 印度支那战争 中图分类号 K837 125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 - 9142( 2005) 04 - 0025 - 09 衣, 揭露其国家利益至上的真实本质。 国外学术界一般都对富兰克林 罗斯福的非 殖民化设想以及由此衍生的印度支那托管政策大 加褒扬。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朱明权、 颜生 毅的 试论战后初期美国的印支政策 ( 载 复旦学 报 1989 年第 6 期 ) 、 潘一宁的 美国 对第一次印 度支那战争的反应 ( 载 中山大学学 报 1999 年 第 4 期) 、 赵学功的 美国与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 载 美国研究 2003 年第 4 期 ) 等, 基本是对二战 后至 50 年代美国的印度支那政策进行梗概性叙 述。本文则拟对罗斯福的印度支那托管政策进行 剖析和回顾, 剥去 利他主 义 、 国 际主义 的外 一、 罗斯福的非殖民化思想和 殖民地托管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 美国国务院即着 手研究战后世界安排问题 , 殖民地是其中重要内 容。美国 计 划 战 后 在 殖 民 地 建 立国 际 托 管 制 度 , 这来源于罗斯福的非殖民化思想。罗斯福 的非殖民化思想最早可追溯到 1941 年英美签署 的 大西洋宪章 。在 宪章 中两国宣称 , 支持民 族自决和独立 , 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 收稿日期 2005- 01- 05 作者简介 刘东明 ( 1966 ) , 男 , 满 族 , 河北宽城县人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 , 历史学博士。 委任 ( mandat e) 与托管 ( trust eeship) 是对殖民地的两种处理方式。委任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战胜国以国际联盟的名义对德国 殖 民地和奥斯曼帝国属地进行重新分割 , 并由指定的 先进国 进行统治 和管理的制度 ; 实质上是 帝国主义 国家维持 其殖民统 治的一种 方 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 在民族解放运动冲击下, 委任统治制度日益瓦 解 , 一些委 任统治地 取得了独 立地位 ; 联 合国把某 些没有获 得 自治权的地区委托给一个或几个会员国 , 在联合国监督下进行暂时 管理 , 这种制度 即为 托 管 ; 托管国 承担托管 地的民政 和军事责 任 , 托管地将在政治、 经济、 社会及教育取得进步的条件下获得独立 ; 托管制 同样是帝国 主义国家 继续其殖 民统治的 一种方式 ; 美国则藉 此 在太平洋地区获得许多权益。 25 刘东明 富兰克林 罗斯福的非殖民化思想和印度支那托管计划 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主权和自治权有 横遭剥夺者, 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在与英国 首相丘吉尔讨论时 , 罗斯福坚持 宪章 不仅适用 于欧洲, 也适用于全世界各地 , 包括殖民地在内。大西洋宪章 是美国战后世界安排 的指导性文 件, 它不但确立了 机会均等 、贸易自由 、 航行 自由 等对美国有利的原则, 而且成为罗斯福推行 非殖民化政策的旗帜。在以后的国际会议以及与下属谈话中, 罗斯 福多次谈及对殖民地实行国际托管的设想。1942 年 6 月 1 日 , 他在与来访的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会 谈时提出了由国际组织托管各国殖民地的主张, 并且以印度支那、 马来属邦和荷属东印度为例[ 1] ( p. 36) 。1943 扩张。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指出 罗斯福之厌恶殖 民主义并不限于英国。这是他信奉的一个原则, 而且也是着眼于它可能带来的好处。他是指望, 从前的殖民地一旦从其主人那里得到自由 , 就会 在政治经济上依靠美国 , 而他不必担心别的国家 担当这个角色。[ 3] ( p. 895) 历史学家比尔斯也一 针见血地指出 罗斯福的殖民地自治设想是建立 在由美国的巨大生产能力和实用主义愿望所决定 的门户开放政策之上的。[ 4] ( p. 204) 第二 , 实行托管制可以缓和殖民地的矛盾, 避 免发生争取独立的战争 , 从而减少对西方国家的 冲击。1944 年 10 月 12 日罗斯福对法国驻美海陆 军代表团团长菲内尔将军谈及战后亚洲安排问题 时指出 日本战败以后 , 白种人在太平洋地区的 地位比过去更加危险了。独立的思想在这些一直 被欧洲国家统治的民族中越来越普遍。在印度、 荷属东印度群岛和印度支那都如此 如果我们 不愿意让这些民族很快地把我们都赶走 , 必须寻 求一个方法 现在就应该制定一个所有殖民国 家共同行动的总路线。[ 5] ( p. 338) 第三 , 实行托管制可以缓和列强之间的矛盾。罗斯福指出, 殖民地问题是引发二战的主要原因, 正因为日本觊觎东南亚的资源, 才出兵法属印度 支那、 英属马来亚、 荷属东印度以及其他欧洲国家 殖民地, 试图取代欧洲人的殖民统治。第四, 通过国际托管控制南大西洋和太平洋 的战略要地 [ 6] ( p. 337) , 主要是印度 支那、 邻近澳 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新喀里多尼亚、 以及对美洲构 成直接威胁的达喀尔等地。罗斯福希望 托管制 将让美国在太平洋和其他地方的战略据点设立长 期的海空军基地 , 在战后控制日本委任统治的岛 屿 , 从而 确立一个能维持二十年的有效的太平 洋安全体系 [ 7] ( pp. 611~ 612) 。第五, 罗斯福主张实行国际托管也是深受国 内政治的影响。他希望通过托管制这种新的 集 体统治 形式 , 回避 强权政治 之嫌, 以免遭到国 内舆论的反对, 使美国民众支持政府在战后世界 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年 3 月他又向英国外交大臣艾登表 示, 在击败日本后, 并非远东所有殖民地都将归还 给原来的宗主国, 一些不能立即独立的殖民地应 置于联合国的国际托管之下。在 1943 年 10 月举 行的英美苏外长会议上, 美国国务卿科德尔 赫尔 提交了一份由罗斯福起草的文件, 提出设立专门 的国际托管机构, 把殖民地由一国托管转变为国 际托管。在以后的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上, 托管问题均被列为会议议题。包括亨利 基辛格在内的许多美国学者都对 罗斯福的非殖民化思想大加颂扬, 并声称美国历 来就有反殖民主义的传统 , 罗斯福继承了威尔逊 的思想 , 他主张托管制不仅是要对殖民地进行改 革, 还要彻底根除殖民主义 [ 2] ( p. 32) 。或许罗斯 福本人确实对殖民地抱同情态度, 但这并不是美 国主张托管制的真正原因。罗斯福为首的美国政 府主张实行国际托管制度的真实意图如下第一, 对殖民地实行托管是美国战后世界安 排的一 部分。美国对 战后世界新格 局的设想之 一, 就是通过国际托管组织, 使美国参与对殖民地 事务的管理, 剥夺德日意的殖民地 , 瓦解英法的殖 民体系。非殖民化政策实际上是新形势下的 门 户开放 政策, 罗斯福的托管制名义上是让殖民地 人民有均等机会参与国际生活, 真正目的是要打 破英法殖民特权, 凭借有绝对优势的美国经济实 力排挤英法, 扩大美国势力范围, 以利于美国资本 指密克罗尼西亚。 26 刘东明 富兰克林 罗斯福的非殖民化思想和印度支那托管计划 二、 罗斯福对印度支那的托管计划 为了实行非殖民化计划, 罗斯福反对战后将 印度支那归还法国 , 反复强调应使印度支那置于 国际 托 管 之下 , 直 到它 有 条 件 实 现自 治 为 止。1942 年 11 月盟军在北非登陆后, 美国驻北非代表 罗伯特 墨菲在阿尔及尔同法国吉罗将军签署了 保证法兰西殖民帝国完整性的军事和经济协定。罗斯福对此予以强烈谴责 , 他对墨菲说你绝不 应作这样的事 , 我根本不想把印度支那还给法 国 [ 8] ( p. 307) 。1943 年 1 月 7 日他在参谋长联 席会议上说, 墨菲的决定超越了权限, 他打算把一 些殖民地交还法国 , 但他尚未决定是否交还印度 支那[ 9] ( p. 514) 。1943 年 3 月, 罗斯 福在与艾 登会谈时 , 第一 次提出战后对印度支那实行托管的计划。他说美 国要与( 国民党 ) 中国及其他一两个国家参与托管 印度支那和朝鲜。他还说 , 太平洋上的日本委任 统治地也将处于国际共管之下 [ 10] ( p. 37) 。在 1943 年 11 月下旬的开罗会议上, 罗斯福 与蒋介石讨论了对印度支那实行托管的可能性。蒋介石赞同罗斯福提出的 印度支那应该独立 的 主张。史迪威记录了罗斯福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 计划要点 三 个专员, 英 国人、 中 国人、 美 国人; 决不再归法国 。[ 11] ( p. 584) 罗斯福还提出为 印度支那和朝鲜制订 25 年左右的托管计划 , 直 到我们能使他们自立为止 , 就像菲律宾那样 [ 11] ( p. 591) 。但是蒋介石没有接受罗斯福将印度支 那交由中国托管的建议。罗斯福还努力谋求苏联的支持。在 1943 年 12 月德黑兰会议上, 罗斯福和斯大林对英法殖民 地问题进行了讨论 , 双方都认为法国应为它在战 争中的失败及与轴心国的合作付出代价。罗斯福 提出盟国不帮助法国重新控制印度支那 , 斯大林 表示同意 , 并且说法国应该受到惩罚, 而不是从和 平协议中得到回报 , 盟国不应为印度支那回到法 国手中而流血[ 12] ( p. 485) 。罗斯福不断催促英国、 荷兰等国, 要求它们以 美国对菲律宾的政策为样板, 采取 进步 措施, 让 它们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获得独立 。但罗斯福最 为关注、 在各种场合谈论最多的还是印度支那问 题。罗斯福坚持要对印度支那实行国际托管 , 其 原因如下 第一 , 印度支那是粮食和原料产地 , 也是扼守 东南亚海上通道的咽喉要地, 具有重要的经济和 战略地 位。国务卿赫 尔在给罗斯福 的报告中指 出, 印度支那和东南亚地区 作为原材料产地对美 国战时和和平时期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 并且是 美国出口产品的潜在市场。这一地区横亘于太平 洋的西南入口处, 对美国及菲律宾的安全具有重 要意义。这一地区的经济和政治稳定是亚洲和平 的重要因素 [ 13] ( pp. 261~ 263) 。美国认为, 如果法 国重新占领印度支那 , 就会阻碍美国获取东南亚 的原料和海运便利 ; 同时由于这一地区民族主义 兴起 , 美国也担心法国重新占领会引发流血战争, 从而使该地区陷入动荡[ 14] ( p. 7) 。第二 , 二战中法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下降, 国 内政治混乱, 罗斯福试图趁其虚弱之机 , 率先处理 法国殖民地问题。1943 年 3 月赫尔 向艾登阐述 罗斯福对法国的态度 ( 法国的) 政治行动应被限 制在最低限 度之 内, 并有 必要 对 其进 行控 制。[ 15] ( p. 1212) 战争期间美国一直和维希政权保持 联系 , 以后又扶植亨利 吉罗将军组建顺从的法国 政府 , 其目的之一就是企图 染指原法国殖民地。戴高乐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对外政策本身有极 大矛盾, 他们一方面和贝当保持外交关系, 另一方 面却说 , 他们远远避开自由法国是因为不能预先 断定法国解放后将有一个什么样的政府。真正的 原因是美国决策者认为法国将要灭亡 , 所以他们 才跟维希打交道。[ 16] ( p. 78) 美国一直拒绝承认 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及法国全国委员会, 罗斯福对戴高乐抱有极大的个人偏见和敌意, 主 要就是因为戴高乐的强硬立场和桀骜不驯的个性 不利于美国达到既定目的。另一方面, 尽管美国 与维希政权保持关系 , 但由于 1940~ 1941 年驻印 President RooseveltRemarks on French Possessions, January 7, 1943. Sect ary of State Hull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March 27, 1943. The Tehran ConferrencePresident Roosevelt and M arshal Stal in Exchange Views on France and Indochina, November 28, 1943. 1934 年美国制定了 泰丁斯 - 麦克杜菲法 , 规定菲律宾实行自治 , 成立自治政府 , 10 年后独立。 27 刘东明 富兰克林 罗斯福的非殖民化思想和印度支那托管计划 度支那的维希政府官员与日本人合作 , 支持日本 进行太平洋战争 , 使菲律宾和新加坡陷落, 给美国 造成严重后果, 这种叛卖行为使包括罗斯福在内 的许多美国人十分痛恨[ 17] ( p. 3) 。走投无路的 帝国主义 ( Imperialism at Bay) 一书作 者威廉 罗 杰 路易斯指出 用 颓废 一词远不够强烈、 也远 不够尖锐来概括 ( 罗斯福 ) 对那些在 1940 年不但 在欧洲与德国人合作 , 而且在印度支那北部将空 军基地让与日本人的那些人的看法。对罗斯福来 说, 法国人腐败透顶 , 法兰西不应被算入大国行 列。[ 2] ( p. 32) 所以在战后安排问题上 , 罗斯福摒 法国于四强之外 , 否认其大国地位。在德黑兰会 议上他向斯大林表示 , 他不同意丘吉尔关于 法国 会完全复兴并很快将成为一个强国 的说法 , 这 要等很多年才能实现。如果法国人以为盟国会把 一个现成的法国盛在盘子里端给他们 , 那他们就 错了。要使法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 , 法国人还 要付出很大努力 [ 18] ( p. 36) 。罗斯福认 为, 法国 要为曾与日本人和德国人合作付出代价 , 应该接 受法国已被削弱的现实 , 接受对其殖民地实行托 管并使殖民地最终独立。为达到目的 , 罗斯福不 断抨击法国对印度支那的剥削压榨, 将其作为臭 名昭著的殖民主义的典型例证, 并且指出殖民主 义已经走到了历史尽头 , 美国应当与印度支那民 族主义力量保持一致。1944 年 1 月 24 日 , 罗斯福 在给赫尔国务卿的备忘录中指出不应将印度支 那归 还给法国, 而应对印度 支那实行国际托管。法国主宰这个拥有三千万人口的地区近百年, 而 那里的人民目前的处 境比法国占领 初期还要糟 糕。他指出印度支那人民有权得到比这更好的 命运。[ 19] ( p. 773) 就发生了严重分歧。丘吉尔反对将 机会均等 、 贸易自由 、 航行自由 等原则列入宪章, 唯恐美 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 实力向英国的 势力范围渗 透。罗斯福则讥讽丘吉尔的殖民政策已是 18 世 纪的方法 , 现在应该改用 20 世纪的方法 , 废除 英国的帝国特惠制 , 开放市场 , 让 各国作健康的 竞争 。丘吉尔指责罗斯福是在摧毁大英帝国, 声 称自己 当英国首相的目的, 并不是来主持大英帝 国解体的 [ 20] ( p. 22) ; 他甚至不愿接受有关托管制 度的建议, 因为担心不得不对英国殖民地实行这 个制度; 而且丘吉尔认为 , 大西洋宪章 的原则仅 适用于欧洲 , 并不适用于亚洲 , 大西洋宪章是针 对我们希望救离纳粹暴政的欧洲国家而发 , 而不 是要 用于 处 理大 英 帝国 的 内部 事务 [ 21] ( p. 356) 。丘吉尔为首的 英国政府 出于本国 利益考 虑, 竭力想要留住大英帝国的落日余晖 , 在殖民地 问题上不能容忍他人触动或改变, 因此多次与罗 斯福就托管问题发生争吵。在德黑兰会议上讨论 托管问题时 , 丘吉尔表示英国不想得到任何新 的领土或 基地 , 但打 算保持 他们原 来所 有的一 切。他甚至声称不通过战争 , 就不能从英国夺 取任何东西。[ 22] ( pp. 55~ 56) 在雅尔塔会议上 , 当 斯退丁纽斯谈及托管问题时, 英国外交大臣艾登 表示担心 这个做法日后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 应用 , 还说当罗斯福最初提出托管制时 , 他就不 喜欢这个议题。丘吉尔也认为三国外长会议关于 托管问题的报告 可能是蓄意针对英帝国的 , 因 而 他不可能放任不管 , 为此他愤愤地为英帝国 辩护 , 以警告美国人 [ 3] ( pp. 897~ 898) 。丘吉尔还竭力为法国辩护, 在印度支那问题 上支 持 法 国, 主 张 恢复 法 国 昔 日 的大 国 地 位。1943 年 6 月丘吉 尔公开宣布 大不 列颠的目的 在于完全恢复法国的领土、 殖民地和属地。[ 23] ( pp. 167~ 168) 1943 年 9 月获悉罗斯福托管印度 支那的建议后 , 英国外交部警告内阁, 不能与罗斯 福的对法政策合作, 因为 破坏与同属欧洲的友好 的法国的紧密合作是不明智的 对我们抱有敌 意的法国很可能会因为修复了法、 捷、 苏集团那种 传统的外交关系而实力大增 [ 24] ( p. 1280) 。英国 三、 美国与英法在非殖民化和托管 问题上的矛盾与争斗 美英法三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虽然有着 广泛的共同战略利益 , 但在殖民地问题上存在严 重分岐。英国和法国都拥有广大殖民地 , 同病相 怜, 都反对实行托管制度。早在制定 大西洋宪章 时 , 罗斯福和丘吉尔 Memorandum from President Roosevelt to Secretary of State Hull, January 24, 1944. 28 刘东明 富兰克林 罗斯福的非殖民化思想和印度支那托管计划 外交部担心 任何这样的剥夺 将危及 战后在欧 洲同法国的友好合作 , 因而极力主张在 法国同 意在一些地区建立国际基地 ( 交由美国控制或用 其他方式控制) 的条件下 , 仍让法国统治印度支 那[ 7] ( p. 656) 。在魁北 克会议上英国 正式反对罗 斯福对印度支那进行国际托管的建议 , 丘吉尔猛 烈抨击罗斯 福对 殖民地 问题 一 窍不通 [ 8] ( p. 308) 。双方唇枪舌剑 , 激烈争论。 二战后期美法矛盾日趋激烈。为了能在印度支那 推行托管计划 , 罗斯福不断对法国采取强硬措施, 首先是坚决禁止向印度支那抵抗运动包括法国抵 抗组织提供援助, 其次是限制法国在印度支那的 行动, 不让法国军队参加解放印度支那的军事行 动[ 19] ( p. 774) 。而法国为争取美国的援助 , 也不 断向罗斯福及其顾问施加压力。威廉 丹尼尔 李 海海军上将报告说 , 法国不断提出紧急援助的要 求, 要求加入联合情报组以获知德国的工业和科 学机密 ; 要求驻中国的美军司令部与印度支那法 国军队交换情报; 要求同意法国陆海军参加对日 作战行动 , 以便使法国顺利返回并控制印度支那, 并在德国失败后分享租借物资。李海以未得到指 令为由 , 多次拒绝法国人的请求[ 25] ( p. 13) 。罗斯 福认为 , 印度支那的军事行动应由美英军队来完 成并在那里建立托管体制 [ 19] ( p. 774) 。雅尔塔 会议之后 , 美国太平洋地区军队得到政府指示, 将 荷属东印度和新几内亚的作战责任转交给英方; 同时还得到指示, 美国的军事行动必须在避免 与 法国人合作 , 并且不分散对日作战行动的情况下 展开。第二条限制实际上是禁止美国人在东南亚 盟军司令部 内与法国人合作, 禁止为运送自由 法国军队解放印度 支那提供舰只 [ 25] ( p. 11) 。美 国的做法激起法 国方面强烈不 满。1945 年 3 月 11 日日本人颠覆维希政府在越南的殖民政权 , 唆 使保大皇帝 宣布越南接 受日本保护。戴高乐 为此会见美国大使杰弗逊 卡弗里并提出强烈抗 议, 要求美国对印度支那的法国抵抗组织提供援 助, 签订未来在印度支那展 开行动的民事协定。副国务卿斯退丁纽斯在给罗斯福总统的备忘录中 指出 , 美国已经处于削弱法国抵抗组织的地位, 建 议发表公开声明以抵消对美国的不利影响。但罗 斯福拒绝发表这样的声明 [ 25] ( pp. 12~ 13) , 他对法 国真正采取了见死不救的立场。英国则在印度支那问题上与法国采取一致行 为保护本国殖民利益, 英国竭力防止美国向 东南亚渗透 , 在该地区对日作战问题上两国也互 相猜疑, 互相遏制, 唯恐对方取得优势。美国拒绝 了英国让其提供海上援助以打击日本的要求, 美 国海军参谋长欧内斯特 金上将怀疑英国的要求 也许与美国将日本驱逐出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 的愿望无关 , 他认为 对 英军来说 , 最大的欲 望就是重新夺取新加坡 , 并帮助荷兰恢复对东印 度的统治 。丘吉尔也不愿美国在解放印度支那 的过程 中发 挥积 极作 用。1944 年 2 月 他写 道在有关太平洋事务的行动中 , 听从美国的决定对 于我们将来占领马来亚会带来棘手的政治问题。如果日本从马来亚撤出或缔结和约主要是由于美 国人介入的结果 , 那么在胜利后, 美国政府关于东 印度群岛应该置于美国具有绝对影响的某种国际 组织管理之下的观念就会大大加强。[ 25] ( p. 10) 美英在殖民地问题上冲突的实质是, 美国力 图用托管制和其他方式剥夺英国原有的殖民地, 而英国则力图捍卫自己的殖民利益。英国人担心 国际托管计划危及本国殖民体系, 破坏英国与法 国的友好关系, 这不仅会使英国在欧洲失去法国 的支持, 还会把法国推向苏联。值得注意的是 , 英 国这种从战后国际政治角度考虑印度支那问题的 观点, 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罗斯福对印度支 那实行国际托管的立场。法国方面, 无论维希政权还是自由法国运动 都强烈反对罗斯福的印度支那托管计划 , 戴高乐 更是 不遗余力, 他坚持要恢 复法兰西殖民帝国。 Memorandum to the President from Under Sect ary of State Edward R. Stett inius, Jr. Memorandum to the President from 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Edward R. Stett inius, Jr. , proposing French participation in bot h liberat ion and administrat ion of Indochina, February 17, 1944. 在 1943 年 8 月的魁北克会议上 , 根据英国的建议成立了东南亚盟军司令部 , 英国海军上将路易斯 蒙巴顿 为司令。这个战区 的 设立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 因为它为英法恢复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提供了极大可能。保大 ( Bao Dai , 1913 1997) , 原名永瑞 , 原法国殖民统治下的越南皇帝 , 1926 年继承王位 , 为越 南阮氏王朝第 13 代皇帝。幼年 起 在法国巴黎留学 , 1932 年回国执政。1940 年日军侵占越南后充当日本傀儡。1945 年越南八月革命胜利后退位。1949 年 6 月又在法国 扶 植下以 立宪君主 名义在南越复辟。1955 年被当时的南越总理吴庭艳废黜。 29 刘东明 富兰克林 罗斯福的非殖民化思想和印度支那托管计划 动。为争取重返印度支那的主动权, 自由法国政 府极力主张法国军队 在远东对日作 战中发挥作 用, 这一观点得到英国支持。早在 1943 年自由法 国政府就在中国昆明组建了军事代表团 , 以领导 法属印度支那的抵抗力量。1944 年 8 月 4 日丘吉 尔突然决定, 同意 R. C. 布莱佐将军率领的法国军 事代表团进驻位于锡兰的东南亚盟军司令部, 以 便参加 在远东的军事 行动。罗斯福 对此十分不 满, 作出 决不承认任何 法国使团 的决定 , 并于 1944 年 11 月发布命令, 美国驻远东任何军政代表 都不允许对有关法国军事代表团的政治问题做出 决定 [ 15] ( pp. 1597~ 1598) 。 的指导方针。罗斯福回答说在即将举行的联合 参谋会议上同盟国磋商之前, 美国不可能制定有 关印度支那的政策。[ 27] ( p. 916) 这些话同他以 前关于这个地区的谈话形成鲜明对比。二战后期, 英法两国不断要求美国对印度支 那未来政治地位做出表态。英国极其关注美国对 东南亚殖民地的意向。1944 年 11 月和 12 月英国 两次表达对 美国政府还没有明确其印度支那政 策 的担忧, 英国外交 部远东司司长 告诉美国大 使鉴于法国政府在 国际事务中的 力量不断增 强, 已经很难阻止法国参与 解放东南亚的行动。而且, 除非英美两国政府之间达成一项共同遵守 的印度支那政策, 否则随时都会出现令英美两国 政府极其尴尬的局面。然而罗斯福总统拒绝对美 国的立场做出进一步解释 , 与此同时, 美国参谋长 联席会议还计划将美国军队从东南亚撤出。1945 年初, 对于法国和荷兰官员提出的援助他们将日 本人赶出其殖民地的要求 , 美国答复说我们所 有的武装力量都布置 在太平洋其他 地方对日作 战, 因此印度支那和东印度不在美国参谋长联席 会议考虑范围之内。[ 25] ( p. 11) 罗斯福采取这种 不介入 的政策, 实际上是 对法国重返 印度支那 不再坚持 反对立 场。1945 年 3 月 15 日罗斯福与加勒比地区事务顾问查尔 斯 W. 陶西格就托管概念和印度支那未来地位问 题进行磋商 , 罗斯福指出如果我们得到法国方 面行使托管国责任的积极保证, 那么我将同意法 国占有这些殖民地 , 但以使其最终独立为附加条 件。[ 28] ( p. 293) 这是罗斯福关于印度支那问题 的最后 表述 有条 件地同意 法国重返 印度支 那。几天后 , 美国开始对印度支那抵抗组织进行 有限的物资援助。1945 年 4 月 3 日 , 斯退丁纽斯在罗斯福总统 授意下发表声明, 宣布经过雅尔塔会议对托管问 题的讨论 , 美国认为战后托管体制 适用于上一次 大战后委任统治下之领土 , 此次战争中自敌国割 离并在后来获得一致同意对之实行国际托管之领 四、 罗斯福政府对印度支那国际 托管主张的终结 随着战局发展 , 罗斯福的印度支那政策开始 后退 , 反对殖民主义的态度逐渐软化。这最初表 现在他对印度支那问题采取静观其变、 不置可否 的回避态度, 指示五角大楼 不制定关于印度支那 计划的命令 [ 26] ( p. 110) 。1944 年 1 月初, 在罗 斯福同斯退丁纽斯和哈里 霍普金斯讨论托管问 题时, 霍普金斯指出, 把托管原则使用于一个友 好盟国拥有主权的领土 , 那是困难的 , 罗斯福对 此表示同意 [ 7] ( p. 727) 。1944 年 9 月召开的第二 次魁北克会议上, 罗斯福与丘吉尔就印度支那问 题进行商议未果 , 但他的反法态度开始缓和。10 月美国战略情报局驻越官员威廉 多诺万请示 , 是 否给予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抵抗组织以援助 , 并与 驻昆 明法国军事使团进行合作 , 罗斯福答复说对有关抵抗组织及与印度支那有关的其他方面, 我们不应 采取任 何行动 , 等 事情明 朗后再 告诉 我。[ 19] ( p. 777) 11 月, 当获悉英国人允许法国 官员进入东南亚司令部时 , 罗斯福虽然不满并指 示不要给予法国军事代表团任何支持 , 但同时也 指出关于印度支那的将来, 我们还没有做出最 后决定。[ 19] ( p. 780) 同月稍晚, 驻中国大使赫尔 利报告说 , 英、 法、 荷三国日益加紧努力 , 要求恢复 其在远东的经济地位 , 并询问美国关于印度支那 Memorandum from President Roosevelt to Secretary of State Hull, October 16, 1944. Memorandum from President Roosevelt to U nder Secretary of Stat e Stett inius, November 3, 1944. Telegram from President Roosevelt to Ambassador Patrick J. Hurley, Chungking, November 16, 1944. 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by the Adviser on Caribbean Affairs, March 15, 1945. 30 刘东明 富兰克林 罗斯福的非殖民化思想和印度支那托管计划 土, 以及自愿置于托管制度之下的其他领土 [ 25] ( p. 14) 。这个声明 , 其实是通过改变对实行国际托 赫尔等国务院官员以及军方都对罗斯福的托管建 议持异议。国务院欧洲派官员从战后抵制苏联的 角度考虑 , 认为一个复兴的、 友好的法国对美国具 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与罗斯福战后与苏联合作 的设想相反, 美国军方认同丘吉尔的观点, 认为苏 联是欧洲安全的首要威胁 , 所以法国必须成为西 方联盟不可或缺的一环。国务院战后对外政策顾 问委员会成员、 著名历史学 家詹姆斯 T . 肖特维 尔指出 在战争末期 , 如果剥夺法兰西对交趾支 那的所有权 , 就有可能为法国国内的反美的保守 势力提供额外的 政治动 力。[ 2] ( p. 39) 赫 尔则指 出宗主国应该保证最终给予殖民地独立。我倾 向于这种办法而不是 将印度支那置 于托管之下 我赞成以我们对待菲律宾的方式使印度支那 恢复独立。法国应当保证 , 一旦条件具备, 就允许 殖民地独立。他还说 , 只有在法国 不准备完全公 正地对待 印度支那时, 才有必要寻求国际托管方 式, 因为实行托管对美国来说 , 只是 意味着奉献 和金钱 [ 15] ( pp. 1598~ 1599) 。二战后期美国军方势力激增 , 成为影响外交 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军方强烈反对托管制。二 战中美国占领了太平洋上一些原来由日本委任统 治的岛屿 , 即加罗林群岛、 马绍尔群岛和马里亚纳 群岛。这些岛屿总面积约为 830 平方英里, 覆盖 北太平洋广大水域 , 形成防卫关岛和菲律宾的安 全带, 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李海认为 这些岛屿 不论现在还是将来对美国的防御将永远是必不可 少的。[ 6] ( pp. 275~ 276, p. 337) 参谋长联席会议向罗 斯福建议, 鉴于国防需要, 美国已经占领的原日 本在太平洋上的委任 岛屿必须置于 美国管辖之 下, 而不能再交由联合国托管 ; 如果美国坚持托 管印度支那 , 那么美国在这些太平洋岛屿的地位 也将受到影响。军方的观点得到国务院支持 , 国 务院还担心托管制会殃及其他占领地区 , 如阿拉 斯加、 夏威夷、 波多黎各和关岛 [ 2] ( p. 39) 。第四 , 国际局势的发展对托管计划构成冲击。二战末期 , 中国国内国共关系出现破裂苗头 , 美国 认为中国今后很难成为能与美、 英、 苏并列并与美 国保持一致的世界强国 , 罗斯福依靠中国力量在 太平洋地区抵制日本、 俄国和英国的设想落空, 这 迫使他不得不在东南亚更多地与英法妥协合作; 31 管的 领土范围的解释, 让罗 斯福巧妙地下台阶。因为对第一、 二类领土实行托管, 只是对原国联委 任统治地改变一下名称而已, 各国不会有异议 ; 但 是哪个国家也不会将自己的殖民地 自愿置于托 管制度之下 , 于是对第三类领土实行托管就成了 一句空话, 实际上就是默许英法等国自行处理其 殖民地。这表明, 罗斯福已经放弃了最初对所有 殖民地领土实行国际托管的计划, 他在这个问题 上已经全线后退。在 1945 年 4~ 6 月召开的旧金 山会议上 , 上述解释被写入 联合国宪章 , 成为罗 斯福的国际托管政策的最后文本。根据这个解释以及国务卿后来的说明, 印度 支那属于第三类领土 , 因此其处置权理所当然地 留给了 法国。美国的 印度支那托管 计划至此终 结。1945 年 4 月 12 日罗斯福总统因病去世。尽 管他生前一再鼓吹反对殖民主义, 主张实施国际 托管制度, 但最终他还是把印度支那以及其他东 南亚殖民地 缅甸、 马来亚、 新加坡以及印度尼 西亚都归还给了原来的宗主国。 五、 美国政策变化的原因 罗斯福最终不得不放弃战后印度支那非殖民 化的设想, 其原因在于受到当时面临的国内外形 势的影响和制约。第一, 罗斯 福的印 度支 那政 策遭 到其 盟国 在世界各地拥有广阔殖民地的英国和法国的 强烈反对, 他们担心印度支那非殖民化会引起连 锁反应, 危害其国家利益。在英国影响下, 所有殖 民国家都对罗斯福的托管政策进行了抵制。第二, 罗斯福的托管政策深受战时军事战略 制约并与美国战后战略设计发生抵触。美国的战 略构想带有强烈的 欧洲第一 色彩, 不仅战时需 要在北非战场取得法国支持, 战后也需要与法国 合作进行西欧经济重建以及共同抗衡苏联。在远 东对日本作战需要英军配合, 因此不得不认可英 国在东南亚的优势地位。这些都为战后恢复英法 等国对殖民地的统治埋下了伏笔。第三 , 美国政府决策层对托管问题存在矛盾, 刘东明 富兰克林 罗斯福的非殖民化思想和印度支那托管计划 同时 , 英国也在逐渐衰弱 , 世界大国只剩下美苏两 家, 四大国合作的愿望化为乌有, 罗斯福通过国际 四警察 来维护全球和平的设想落空了 , 托管制 的前提已不复存在。第五, 印度支那形势出现新的变化。驻越南 的法国军 队发动起 义, 遭 到日军残 酷镇压 , 1700 名法国士兵被处死。在这种情况下, 美国不能再 阻止法国和英国将法国军队运往越南 , 否则在政 治上就会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 [ 2] ( p. 38) 。第六 , 戴高乐政权不断巩固, 法国的国际地位 不断提高。在德黑兰会议上美英苏三国首脑做出 的进攻法国南部以及在诺曼底登陆的军事计划对 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具有重大影响, 不仅为戴高 乐的民族解放委员会转变为法国临时政府提供了 机会 , 也为戴高乐重建法兰 西帝国提供了可能。1944 年 7 月戴 高乐访问美国 , 罗斯福接 受现实, 承认了戴高乐政权是法国的 主要政治力量 。此 时再继续反对法国恢复其海外殖民统治 , 已经变 得越来越不切实际了。罗斯福意识到 , 对法政策过于强硬会把法国 推向苏联阵营。1945 年 3 月 16 日美国驻法大使 杰弗逊 卡弗里告诉他, 戴高乐在请求美国援助印 度支那法国军队的同时还警告说, 如果不帮助法 国恢复力量, 就会迫使它变成 一个在俄国人保护 下的俄国加盟成员国 。戴高乐说一旦德国垮 台, 俄国人就会朝我们而来 我们不愿变成共 产主义者, 也不愿落入俄国势力范围 , 但是 , 我们 希望你们别把我们向俄国人那边推。结果 , 在 48 小时之内, 罗斯福就下令美国驻中国空军向在印 度支那的法国人提供援助 [ 28] ( p. 300) 。美国冷战史学修正派代表人物威廉 阿普尔 曼 威廉斯道出了罗斯福未能彻底落实托管计划 的另一重要原因 罗斯福 不情愿地意识到 , 越南 对美国来说鞭长莫及 ; 更使他感到沮丧的是, 美国 正处于强弩之末的历史困境之中 。威廉斯批评 罗斯福 没有坦率地处理这个问题 , 而是采取了放 任自流的方法 , 也没 有开诚布公地 告诉美国人 没有任何人能够, 即使美国人也不能够决定全世 界的未来命运 [ 29] ( p. 9) 。正是上述诸因素, 迫使罗斯福不得不改变其 32 托管计划。罗斯福的托管设想反映了他对战后世界的战 略设计, 也反映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国际托管计 划提出了一种使殖民地由遭受殖民统治走向独立 的过渡形式 , 但根本目的是要扩大美国的势力范 围。在这一设计中, 真正的主体和获益者是美国, 而不是殖民地人民 , 因为它主要反映美国的利益 要求和美国战后称霸世界的欲望, 是一种隐蔽的 扩张方式 , 是贴着 反殖民主义 标签的、 变相的殖 民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 起, 民族独立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 史潮流, 实际 上, 罗斯福的这个折衷主张刚一出台就已经落后 于时代了。罗斯福政府时期是美国介入印度支那事务的 开端 , 罗斯福总统是美国越南政策最早的策划者。罗斯福最终同意法国托管印度支那, 为美国的印 度支那政策开了危险的先河。杜鲁门政府正是在 罗斯福政策的基础上 , 正式承认法国对印度支那 的主权, 结果加剧了印度支那复杂局势 , 导致第一 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 , 并最终使美国陷入印度支 那战场。西方许多史学家认为, 罗斯福总统提出 托管原则 , 却不能坚决贯彻执行, 从而导致法国和 美国先后在越南演出流血悲剧。事实证明 , 罗斯 福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参考文献 : [ 1 ] Edward R. Drachman,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 Vietnam , 1940 1945 [ M] . RutherfordFair 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 1970. [ 2 ] Thomas D . Boett cher, Vietnam The Valor and the Sorrow [ M ] .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 , 1985. [ 3 ] [ 英 ] 安东尼 艾登 . 艾登回忆录 清算 ( 下册 ) [ M] . 北京 商 务 印书馆 , 1976. [ 4 ] Scott L. Bil ls, Empire and Cold War The Roots of US - Third World and Antagonism , 1945 - 1947 [ M] . New YorkSt . Martin s Press, 1990. [ 5 ] [ 法 ] 戴高乐 . 战争回忆录 ( 第 3 卷下册 ) [ M ] . 北京 世界知 识 出版社 , 1981. [ 6 ] [ 美 ] 威廉 李海 . 我在现场 [ M] . 北京 华夏出版社 , 1988. [ 7 ] [ 美 ] 罗伯特 达莱克 . 罗斯福与美国的对外政策 ( 下册 ) [ M ]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984. [ 8 ] [ 法 ] 尼 林 E. 冈 . 美国 秘 密档 案 [ M ] . 北 京 群众 出 版 社 , De Gaulle, Speaking to Jefferson Caffery, the U . S. Ambassador to Paris. 刘东明 1986. 富兰克林 罗斯福的非殖民化思想和印度支那托管计划 [ 19] Unit 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4 ( vol . Printing Off ice. [ 20] [ 美 ] 伊利奥 罗 斯福 . 罗斯 福见闻秘 录 [ M ] . 上 海 新群出 版 社 , 1949. [ 21] [ 美 ] 亨利 基辛格 . 大外交 [ M ] . 海口海南出版社 , 1998. [ 22] 德黑兰、 雅尔塔、 波 茨坦会议 记录摘编 [ M ] . 上海 上海人 民 出版社 , 1974. [ 23] [ 美 ] 罗伯特 舍伍德 . 罗斯福 与霍普 金斯 ( 下册 ) [ M ] . 北 京 商务印书馆 , 1980. [ 24] Walter LaFeber, Roosevelt , Churchill , and Indochina 1942 - 45 [ J] . Ameri can H istorical Review , 80( December 1975) . [ 25] Mike Gravel , The Pentagon Papers The Def ense Department H istory of U . S . Decisionmaking in Vi etnam ( vol. I) [ Z] . BostonBeacon, 1971. [ 26] [ 美 ] 威 艾 哈里曼 . 哈里曼回忆录 [ 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 版 社 , 1975. [ 27] Unit 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5 ( vol . Printing Off ice. [ 28] Unit 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5 ( vol. Printing Off ice. [ 29] William Appleman Wil liams, et al, America in Vietnam [ M ] . Garden CityAncher Press Doubleday, 1985. ) [ Z] . Washington D. C. U. S. Government ) [ Z] . Washington D. C. U. S. Government ) [ Z] . Washington D. C. U. S. Government 1941 - 1942 , and [ 9 ] U nited St ates, Department of St 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Con f errence at Washington, Printing Off ice. [ 10] Unit 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3 ( vol . III) [ Z] . Washington D. C. U .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 ice. [ 11] [ 美 ] 巴巴拉 塔奇曼 . 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 ( 下卷 ) [ M] . 北 京 商务印书馆 , 1984. [ 12] Unit 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Con f errences at Cairo and Tehran, 1943 [ Z ] . Washington D. C. U . S. Government Print ing Office. [ 13] Unit 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4 , The conf erence at Quebec , 1944 [ Z] . Washington D . 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 fice. [ 14] George C. Herring, America s Longest War [ M] . New YorkMcGraw - Hill, 1986. [ 15] Cordell Hull, The Memoirs of Cordell H ull ( Vol. II) [ M ] , N ew YorkMacmillan, 1948. [ 16] [ 法 ] 戴高乐 . 戴高乐回忆录 ( 第 1 卷上册 ) [ M ] . 北京 世界 知 识出版社 , 1981. [ 17] George McTurnan Kahin, Intervention [ M ] . N ew YorkAlfred A . Knopf, 1986. [ 18] 德黑兰、 雅尔塔、 波茨 坦会议文 件集 [ M] . 北京 读书 生活 新知三联书店 , 1978. Casablanca, 1943 [ Z] . Washington D. C. U. S. Government ( 责任编辑 梁二南) Franklin Roosevelt s Decolonization Thinking and Indochina Trusteeship Plan Liu - Dongming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first got involved in Vietnam affairs in Roosevelt years. During WWII, Roosevelt suggested a decolonizat ion program in Indochina which reflected the interests and demands of US. He insisted that France s control over its Indochina colonies be replaced by a postwar United Nations trusteeship. Before his death, Roosevelt agreed French restoration of Indochina. The Roosevelt administrat ion s change in Indochina policy made the situation more complicat ed, led to the outbreak of the First Indochina War, and finally made US involved in the Indochina battlefield. A knowledge of the Roosevelt administrat ion s trusteeship policy can make us have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 of the Indochina War. Keywordsdecolonization; trusteeship; US Vietnam policy; Franklin Roosevelt ; Indochina War 33 |
印度支那问题
作者: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17-05-05 15:18 浏览:
次
